尼洋河畔的施工现场,藏族青年扎西操作着自动化灌装设备,流水线终端"农夫山泉"标牌在雪山映衬下熠熠生辉。这座由东莞援藏工作组引进的水厂即将投产,标志着林芝巴宜区产业转型的关键突破——三年间,14个落地项目在此生根,14.8亿投资化为高原发展的澎湃动能。
产业破壁激活造血机能
在藏南桃谷文旅基地,塔吊林立的二期工地上,项目经理余莎莎正与扎曲村代表规划码头项目。"游客住藏家民宿、学唐卡制作,村民分红占营收三成。"这种"景区+村落"联动模式源自东莞工作组精准把脉:针对景点分散痛点,将30公里内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施工现场的进度图显示,二期建成后可提供300个新岗位,藏族员工占比将超50%。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供销领域。巴宜区城乡供销公司的货架上,松茸罐头贴着"东莞松山湖工会专供"标签。工作组创新"藏货出山"通道:在东莞设立前置仓,通过冷链物流将牦牛肉配送时效压缩至48小时。今年前五月,该渠道已创下900万销售额,带动83户牧民增收。
精准滴灌培育内生动力
华侨城文旅项目实训室内,23岁的卓玛戴着VR眼镜演练景区导览。这套由东莞技师学院开发的培训系统,已帮助200名藏族青年获得导游资格证。"以前放牛年入不足万元,现在月工资就有4800。"她展示手机里的工资到账短信。工作组建立的"技能包+岗位库"机制,使农牧民转型就业率达87%。
在海拔3000米的松茸基地,东莞引进的冻干设备正高速运转。技术员张工指着温度曲线:"零下35℃急冻锁鲜,损耗率从30%降至5%。"这套设备撬动了产业链升级——附近村庄新建6个采集合作社,农户收入翻番。今年该基地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首批20吨鲜松茸直供深圳商超。
生态与经济双生共赢
多布湖畔的环保监测站里,电子屏实时跳动水质数据。农夫山泉项目负责人游金翻开环评报告:"水处理采用德国膜技术,废水回用率达98%。"这种生态优先理念贯穿所有项目——藏南桃谷建设采用架空栈道减少地表扰动,松茸基地实行轮采制度保障菌孢再生。
成效已体现在经济报表上:2024年巴宜区固投增速91.7%领跑全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双破5万、3万元大关。站在新建的观景平台远眺,东莞工作组组长陈健华指着山下的文旅集群:"这里每栋木屋都是共富引擎。"随着二期工程推进,雪域江南正书写着产业援藏的新范式。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