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学洪梅学校的多功能厅内,孙军棵校长轻触电子屏调出VR地理课堂,北京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点头赞许的瞬间,两座紫铜工作站名牌同时揭开红绸。6月17日这场看似寻常的揭牌仪式,实则在东莞教育地图上插下两面创新旗帜——智慧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双重实验在此启程。
前沿教改落地实景
水乡未来学校的蓝光沙盘前,工作站成员正调试"自适应学习系统"。这套由孙军棵团队研发的智慧平台暗藏玄机:通过AI分析学生答题轨迹,可精准推送分层习题。首批实验班将配备神经反馈头环,实时监测课堂专注度。"我们要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个性成长。"孙军棵指着机房内新到的48台全息投影仪,这些设备九月将用于沉浸式生物解剖课。
与之辉映的是吕晓宝工作站的"田野课堂"。洪梅涌边的湿地观测站里,初中生们记录着咸水草的生长数据——这正是"三真教育"(真问题、真探究、真担当)的实践场。墙上张贴的"1+1+8"计划进度表显示,8个学科攻坚组已开发出14个本土化课例,其中"龙舟力学课"获省创新案例金奖。
京派智慧注入岭南
沈军书记的专题报告掀起思想风暴。当他展示八一学校航天特色班的火箭模型时,东莞校长们的笔记本上记满关键词:"办学思想要像北斗导航""格局决定课改半径"。在案例分析环节,北京胡同小学的"院墙课程"引发热议——该校将围墙改造为社区历史展廊的做法,启发了洪梅团队规划校外的百年榕树研学带。
"这不是单向输血,而是教育DNA的重组。"洪梅教管中心主任透露,沈军将每季度南下会诊课改难题,同步开通京莞双师云课堂。首批30名骨干教师已进入"影子培训"名单,下月赴京参与八一学校的科技节策划。
区域协同蓄能未来
仪式结束后,镇政府会议室的灯光亮至深夜。教育办负责人展示的资源对接图显示:华为东莞研究院将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岭南美院提供非遗课程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承诺定制科普教具。这些跨域资源正通过工作站转化为"百千万工程"的燃料——计划三年内培养百名教学骨干,建设千节精品课,惠及万名学生。
当夜校车驶离校园,孙军棵工作站的灯光依然明亮。教研组长们围着智能教学系统界面激烈讨论,屏幕上的学生画像正逐渐清晰。这场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已在东江之畔扎下深根。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