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的光明社区光明路,曾经是东城街道车主们的“噩梦”——送学、就医、上班的车流在此拧成死结,短短几公里动辄耗费两三个小时。如今,同样高峰时段,穿梭的车流虽仍密集,却在党员志愿者手持红旗的引导下有序移动,新施划的立体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成为常态,送学家长们的平均通行时间已锐减至三四十分钟。这番由“堵”转“畅”的蜕变,非一日之功,其核心密钥在于东城街道以民生痛点为导向,创新构建“大党委”工作机制,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治,成功破解了困扰居民十余年的交通顽疾,并以此为契机撬动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整体跃升。
光明社区的交通困境具有典型性:地处莞长路、八一路和环城路三条主干道交汇咽喉,沿线密集分布着三所名校、一家大型医院及多个工业园。高峰期日均3.6万名学生流动叠加近3000名患者出入,本就狭窄的内部道路不堪重负,加之停车位严重短缺、公共交通接驳不足、违停乱象丛生,多重矛盾交织使得治堵难度超乎寻常。面对这块“硬骨头”,东城街道党工委打破常规,按照“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牵头构建光明社区“大党委”组织体系。这一创新机制的关键,是吸纳了东城交通分局党支部以及东华中学、光明中学、普济医院等关键单位党组织的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兼职委员”,通过签署党建共建合作规划,实质性打破了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利益壁垒。同时,配套建立“大事围桌共议、急事快报秒回、难事提级协调、实事责任到位”的高效运转机制,十次“大党委”议事协调会如同一场场精准的“手术”,将各方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
在“大党委”的强有力统筹下,一张包含36项具体举措的综合治堵清单迅速形成,目标、时限、责任主体清晰明确。各方主体依据清单领办任务,协同作战:交通部门实施“微循环+硬隔离+严管理”策略,在光明路至一环路试运行限时单行,在关键路口增设信号灯,并将光明路、明新街设为严管路;社区与产权单位协调,新建2个停车场新增280个泊位,并成功推动周边9个私人停车场改造为共享停车场,释放超500个车位;学校层面大力提升“校车+公交”分担率,开通13条直达公交专线,并挖潜校内空间停放校车,配合在光明一环路设置校车专用道;医院则着手优化内部停车场交通动线。尤为关键的是源头治理,由社区与学校联合组建的志愿服务队,合力清理占道保障循环,学校切实承担起家校引导责任,党员教师带头宣传,有效转变了家长自驾接送及随意违停的习惯。这一系列靶向精准、多管齐下的组合拳,最终实现了高峰通行效率倍增、违停乱象基本消除的治理成效。
东城街道以“大党委”机制破局光明社区交通拥堵的实践,其深层价值远超治堵本身。它深刻揭示:破解基层治理中的综合性顽疾,关键在于以组织创新打通“任督二脉”——即打破部门藩篱、整合分散资源的信息整合之“任脉”,以及建立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的执行落实之“督脉”。“大党委”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协同网络,将原本孤立的治理主体紧密联结,依托党建引领重塑治理格局,通过精细化、系统化的任务分解与责任压实机制,彻底激活了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了资源在基层的高效聚合与精准投放,从而构建起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这一成功样本,为东莞乃至更广范围破解类似城市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践范式和宝贵启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