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7年的智能家居场景在舞台中央淡去,12岁的陈子轩保持着机器人断电的僵直姿态,直到观众席爆发的掌声将他唤醒——这个定格七秒的谢幕动作,为原创音乐剧《我·AI·你》锁定戏剧金奖。6月5日晚,东莞市少儿艺术花会颁奖礼上,松山湖分中心的孩子们捧回的双金奖杯还带着后台的余温,汗湿的演出服褶皱里仍藏着四十二天的创作密码。
代码与音符共舞
排练厅监控视频记录着创作历程:4月3日,舞蹈教师郑可璇将动作捕捉传感器绑在学员腿上,记录下孩子们躲避家长唠叨时的本能反应。这些数据最终转化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标志性的“折翼动作”。隔壁戏剧组则上演着人机对话实验:小演员们佩戴脑电波仪排练,当饰演AI的林子涵看到搭档眼泪时,仪器显示的共情指数成为修改剧本的关键依据——科技不仅是表演主题,更是创作工具。
汗水浇铸金杯底座
道具间里,三套被跳坏的机器人盔甲见证着极限打磨。服装师指着盔甲内衬的汗渍地图:“每场排练相当于负重奔跑五公里。”更艰辛的是跨学科挑战:音乐剧团在排演德育课辩论戏时,专门邀请松山湖AI企业工程师讲解机器学习伦理,孩子们将术语改编成押韵台词。决赛前夜,家长志愿队通宵修复被LED屏刮破的十二米巨幅作业本道具,晨光中飞溅的热熔胶如凝固的星光。
教育沃土育艺术新苗
获奖证书背后藏着系统化培养路径。中心副主任李若兰翻开教学日志:戏剧组学员需完成百小时人机观察笔记,舞蹈团则要绘制“情绪山形图”将心理波动视觉化。这种将科技思维植入艺术创作的模式,使松山湖少年在近三年市级赛事中获奖率提升65%。此刻得奖作品已获邀参加大湾区儿童戏剧节,机器人道具服正在加装智能关节,准备在更广阔舞台续写人机共生的寓言。
据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通告,两剧将于八月在玉兰大剧院公益展演。当小演员卸下机器人盔甲奔向父母,那些舞台上的芯片与代码,已化作他们飞往艺术山峦的翅膀。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