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锌钢板与竹编装置在展厅光影中交错,道滘滘永庆的水波纹投影漫过观众足尖——这场名为“一直很潮”的专题展,正以艺术语言拆解着“融生善治共同体”的密码。当陈碧云揭开研究成果蓝皮书,樟木头官仓社区的书店模型里,戴安全帽的小学生捧读诗集《巍焕楼》的场景,恰成为东莞城乡融合的鲜活注脚。
五千载根系生新枝
研究报告中“蚝岗贝丘遗址”的碳十四检测数据旁,陈列着茶山南社的忠孝堂族谱。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沙盘演示揭示文化基因链:中原宗族伦理嫁接岭南耕读传统,近代海防精神融汇改革开放气魄,最终在横沥隔坑社区的“益企啡吧”里催生出公益议事新模式。策展人陈侗拾起展台上的工作手套:“这些流水线劳保用品,如今是文创产品的胎体。”
六村居破译融合密码
石排谷吓社区的潮玩生产线监控画面跃入眼帘,机械臂正给莞草编织的机甲模型喷涂荧光漆。数据流显示,该村青年就业率因潮玩产业提升37%。而在百米外的莞城西隅展区,“设计粮仓”旧建筑剖面图显示:顶层保留民国粮垛结构,中层入驻数字文创企业,地库改建为公益剧场——这种垂直融合模式,使在地居民与外来创客共享同一道门禁。
共同体书写新乡约
横沥隔坑社区的咖啡香穿透展板飘来。邓珊珊指向互动装置:当观众将代表“新乡贤”的磁贴移至公益咖啡区,墙面即刻投影出社区议事厅实时画面——退休教师与IT创客正辩论停车位改造方案。这种由文化认同催生的共治机制,已沉淀为《融生善治白皮书》核心条款:建立新礼俗仲裁庭、设立融合指数评估体系、推行乡愁信用卡积分制。
据市文明办透露,该模式将在32个镇街推广。当咸淡水交汇的东莞河网继续奔流,这场以文化为舟、乡愁为桨的共同体实验,正驶向现代文明的新港湾。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