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6月1日,一部被喻为"东莞版城市更新宪法"的《东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即将落地。这部历经千余条意见博弈、跨越省市两级人大审议的法规,以六大原则为矛,直指城村厂混杂、土地低效、治理失序等沉疴。在千万人口与2465平方公里土地的极限挤压下,东莞试图用法治刚性撕开利益纠葛的突破口——从三分之二村民表决制到补偿方案"零弹性",从政府主导权责清单到产业空间强制配比,一场重塑城市肌理的硬仗正式进入倒计时。
作为全国首个以"产城混改"为特色的城中村改造法规,东莞立法绝非孤立行动。2023年中央政治局会议"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顶层设计,与东莞土地开发强度逼近50%的残酷现实形成共振。这座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城市,正被392个城中村、47%集体建设用地占比的存量空间锁死发展咽喉。条例将"政府收权"与"市场放活"的平衡术写入条款:市级统筹定调规划刚性,镇街实操保留弹性;拆除新建类项目需村集体三分之二成员"点头",但补偿标准全市统一划线,彻底堵死"钉子户"博弈空间。立法者用"公益优先"四字,将公共服务用地、保障房配比、历史文保列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条例最犀利的刀锋,在于重构"市—镇—村"权力坐标系。市级自然资源部门被赋予改造项目"一票否决权",镇街从过往的协调者变身实施主体,而村集体保留的"民主决策"权被严格框定在资金投入比例等技术环节。一套覆盖"专项规划—年度计划—改造方案"的三级管控体系浮出水面:市自然资源局握有拆除新建类方案终审权,整治提升类则实行"备案制+动态调整"。值得玩味的是,第三方技术机构被纳入政府采购清单,从意愿征询到资产评估,专业力量开始渗透传统行政权力的毛细血管。
在最为敏感的补偿领域,条例祭出"三把锁":权属调查引入公证见证程序,补偿标准全市统一定价,安置房建设工期写入法条。但真正的杀招藏在产业条款中——改造地块须按比例配建低成本产业空间,企业搬迁实行"一企一策",工业厂房回迁成为硬指标。这意味着,东莞试图通过土地重配倒逼"散乱污"产能出清,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挪空间。而整治提升类项目要求的"资金共担机制",实则将村集体收益与改造深度绑定,形成利益输送的法治化通道。
条例的野心不止于推倒重建。在"拆整结合"的框架下,一场社会治理实验悄然启动:专业物业接管城中村日常管理,社区共建写入法条,保障房与商品房混居打破阶层隔离。更具颠覆性的是"改造体检评估"制度,要求镇街在整治前扫描安全隐患、公服缺口等数据,实质是将城市治理从被动救火转向风险前置干预。当89%的东莞城中村被纳入改造范围,这场涉及千万人口居住革命、百万企业空间重构的战役,或将成为中国特大城镇转型的病理切片。
东莞立法透露出特大城市存量更新的残酷真相:当土地财政走向终局,唯有法治化的利益重置能打破僵局。从三分之二民意门槛到补偿标准刚性,从产业空间锁死到治理权再分配,每条法条都是多重博弈的结晶。这座曾以"野蛮生长"创造奇迹的城市,正试图用制度创新为全国探路——城中村改造已不仅是空间革命,更是治理模式的重构实验。2025年6月后的东莞,或将书写中国式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叙事。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