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东莞大步迈向创新之城

经济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4-15 10:56   热门评论

  ■3月24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图为领导嘉宾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揭牌 记者 郑琳东 摄

  ■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是我市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一个缩影 记者 张村城 摄

  “世界工厂”大步迈向创新之城
 
  以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研团队、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增长为标志,东莞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危中寻机,否极泰来。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金融危机风暴眼后的东莞,这两个词最合适不过。
 
  这些年来,当外界一致将目光聚焦在东莞制造业的疲于应对与艰难转型之时,“忍得住”的东莞却在早早谋划着一场关于创新的庞大棋局。谋局、落子、攻守转换间,东莞谋划的这场创新大局,正迎来胜利的曙光。
 
  代表着科技创新实力与后劲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拥有24家,数量独步广东地级市。引进22个省科研创新团队,位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55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数字虽然枯燥,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大洗礼后,东莞毅然走向了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并通过敢为人先、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东莞特色的创新之路,引领着东莞由“世界工厂”大步迈向创新之城。
 
  1新局
 
  科技创新的“东莞现象”
 
  作为地级市且以制造业起家的东莞,在各方面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甚至出现了科技创新的“东莞现象”,尤其值得外界关注和其他城市借鉴。
 
  今年3月24日,一场看似普通的东莞市科技创新大会吸引着各方关注的目光。
 
  在这次大会上,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正式揭牌,并落户东莞。这也宣告了广东各地市对于机器人研究院的归属竞争尘埃落定。与此同时,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也在去年揭牌。项目总投资约27亿元。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说,东莞的目标是成为全省机器人产业的排头兵。
 
  机器人产业,被认为是世界各国争夺工业4.0先机的拳头产业。一些专家甚至预言,谁占据了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工业4.0时代的主动权。
 
  广东省的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最终花落东莞,引发了各方的强烈反响与关注。一些人甚至开始惊呼,如此前沿而高新的研究院为何最终落在“世界工厂”东莞,而不是其他城市。一些人甚至在不断发问:为什么是东莞?
 
  时间退回到2014年。
 
  这一年的9月28日,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场会在东莞召开,来自全省各市的主政者、企业、专家现场目睹和亲身体验了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所取得的瞩目成绩。
 
  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与会,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学习借鉴东莞市的经验,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更好地促进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
 
  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场会为何选择在东莞召开?
 
  主管科技创新的副省长陈云贤坦言,现场会选择在东莞召开,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东莞是我省“三来一补”发展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创新人才和资源缺乏,但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发展起步早、发展好,成效显著,研发投入强度已经从低于1%跃升为2.2%,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很明显。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这次新型研发机构现场会为分水岭,各界关注的目光纷纷转向了正在快速崛起的东莞创新力量。
 
  “以前看东莞制造,现在看东莞创新”,一位参加现场会的兄弟城市官员羡慕地说,当外界都在关注东莞制造的艰难转型之时,东莞却悄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代表着科技创新实力与后劲的新型研发机构,东莞拥有24家,数量独步广东地级市。引进22个省科研创新团队,位居全省第三。
 
  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到2.25%,连续六年快速提升;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居全省第四、第三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55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有专家表示,在广东,深圳被公认为全省和全国的创新样本,但深圳作为特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反观作为地级市且以制造业起家的东莞,在各方面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甚至出现了科技创新的“东莞现象”,尤其值得外界关注和其他城市借鉴。
 
  2谋局
 
  紧紧抓住吸纳人才的“牛鼻子”
 
  “人才!”在东莞的决策者看来,人才既是创新的前提、主体,也是制约东莞创新的根本因素,没有人才,创新无从谈起。
 
  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在东莞走出这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之前,也一度在黑暗中不断摸索。作为一个靠加工贸易起家,制造业为主体的城市,究竟有没有创新的基因?东莞的创新之路究竟能不能走通?东莞的创新之路究竟如何走?
 
  这一个个的疑问困扰着东莞上下。而对于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东莞而言,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必须走创新之路,通过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不过,有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是:东莞究竟如何走创新之路?东莞走创新之路,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人才!”在东莞的决策者看来,人才既是创新的前提、主体,也是制约东莞创新的根本因素,没有人才,创新无从谈起。
 
  但对于东莞这样一个地处广州、深圳两大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城市而言,吸引人才谈何容易?怎么办?
 
  “走出去,请进来!”东莞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2012年3月,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发起了全国高校拜访之旅,提出要“傍科技大款”,从而开启了东莞招才引智的征程。
 
  仅仅这一个月,徐建华、袁宝成率东莞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上海、合肥、武汉、成都等城市,拜访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与14所高校院所签署50多项合作协议和合作意向。
 
  三个月过后,2012年6月,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落户东莞。随后,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华南设计创新院、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相继落户东莞。
 
  “我们看到了东莞的合作诚意和求贤若渴的真诚!”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如是说。
 
  人才,不仅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扎下根。
 
  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庄德津,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创办了广东盈动高科自动化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正加速发展。
 
  2014年4月的一天,他在公司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东莞开展的市领导“一对一”联系高层次人才活动中,他与徐建华结成了对子。通过这个制度,他可以直接联系上徐建华,直接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
 
  根据《东莞市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内容有,主动向高层次人才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邀请高层次人才参加全市相关重大活动,听取高层次人才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及实施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请高层次人才建言献策,发挥他们的智囊和参谋作用。同时,及时掌握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
 
  “我觉得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创新,这个制度还是非常给力,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坚定了我们在东莞发展的信心”。庄德津说。
 
  通过“傍科技大款”,招才引智,主动上门服务,东莞在吸引人才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目前全市已引进22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和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组建31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21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布局
 
  搭建平台力推科技成果落地
 
  随着东莞在引智之路上大踏步前行,包括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也在莞邑大地上加速涌现,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在东莞的集聚培育了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孵化的适宜土壤。
 
  引进人才,靠真诚实意;留住人才,最终靠事业。
 
  如何让人才在东莞干出一番事业,让他们学有所成是关键,要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就地快速产业化。为此,东莞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
 
  随着东莞在引智之路上大踏步前行,包括新型研发机构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也在莞邑大地上加速涌现,为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在东莞的集聚培育了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孵化的适宜土壤。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正式落户东莞,这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也是东莞全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写照。在去年举行的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工作现场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就曾表示,东莞要发挥优势,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事实上,近年来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正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2014年,我市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家,至此,已以校地合作的模式,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有关重点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了光电研究院、创新中心、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共计24个新型研发机构。
 
  到目前,各个新型研发机构已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联合企业承担了160多项科技计划项目,并成功孵化出140家高科技企业。
 
  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是我市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市加快产业转型重点打造的“三大增长极”之一,目前松山湖大学创新城一期工程竣工在即。建成后,这里将是一个集科研、企业孵化、金融、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于一体的大型科学产业综合体,将集中引入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和科技项目。如今,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已经引进了7家大学研究院,包括东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根据规划,今后将入驻10-15个大学研究院,集聚高科技专业人才约1万人,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东莞全面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旨在打造“创客-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为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平台。2014年,东莞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和“双提升”计划,致力于提升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和运营水平,到目前全市已建孵化载体23家,并有2个孵化园获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6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此外,结合东莞经济格局的现实,我市在去年推进实施“专业镇全覆盖”计划,全年新增5个镇街获专业镇认定,并积极推动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虎门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桥头环保包装协同创新中心等专业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自主创新园区方面,我市重点推进松山湖(生态园)园区建设,包括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台湾高科技园等园区。2014年,松山湖(生态园)园区拥有700多家科技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4家,同比增长13.5%;专利申请总量为12468件、授权总量为5773件,分别比同比增长30.7%和37.4%;2014年R&D投入预计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37.1%。
 
  在全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基础上,东莞也正在着手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目前,东莞正在筹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评估中心,以吸引更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
 
  4成局
 
  创新政策体系护航创新之路
 
  尽管东莞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东莞并没有因此停步不前。在东莞的决策者看来,东莞要想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成真正的创新之城,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做保障。
 
  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也得益于东莞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支撑和保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资金链”是东莞部署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我市围绕“科技东莞”的各项核心任务,从财税支持、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产业孵化、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不断细化操作规则,使更多措施落到实处,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东莞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东莞并没有因此停步不前。在东莞的决策者看来,东莞要想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成真正的创新之城,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做保障。
 
  早在2006年,市委、市政府就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成为我市打造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开端。去年,东莞参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和省科技厅《省级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及业务调整优化实施方案》,起草了《关于调整优化市科技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对“科技东莞”工程政策和科技计划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并出台《东莞市重大科技项目总体实施方案(2015-2018年)》,着力提升重大科技项目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地位。
 
  东莞是国家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也是全省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在科技金融结合方面,我市在去年出台了《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相关配套政策,通过拨贷联动、拨投联动、投补(奖)联动等机制,撬动银行、股权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不仅设立了首期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支持创新创业项目,还设立了2亿元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每年600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金,引导银行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同时,每年还安排2000万元作为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企业项目的风险补助资金,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
 
  此外,去年我市还出台了《东莞市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实施方案》,大力培育东莞天使投资市场,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我市在去年出台了《东莞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旨在解决校地研究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校地研究院下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协同建设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打造创新型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我市则出台了《东莞市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工作方案》和《东莞市企业(单位)研发经费投入奖励实施方案》,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而在招才引智方面,我市则有《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东莞市财政配套经费管理办法》及《东莞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作为支撑和保障。
 
  目前,以《东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为纲领性文件的“1+N”创新驱动系列政策也出台在即,系列政策中包括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服务业、科技金融结合等相关配套政策,也预示着东莞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