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场上五百名小学生齐奏《青花瓷》的丝竹声穿透教学楼,与室内此起彼伏的国画创作讲解形成奇妙共振——这场发生在东莞东城朝盛学校的教育奇观,在4月22日引爆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圈的关注热潮。作为广东省教研项目县区基地校的年度重磅展示,该校以35节全学科开放课堂和2节跨界美育精品课,向1300余名观摩者赤裸裸地撕开了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面具,用"三探·四学·五步"教学模式与"五化"美育体系的硬核实践,昭示着素养时代课堂革命的破茧路径。
在语文教师李芳的《江南春》课堂上,学生们正以"初探-合探-深探"三阶递进解构杜牧笔下的烟雨楼台。前排扎马尾的女生迅速用平板调出苏州园林影像,后排小组则激烈争论着"四百八十寺"的虚指修辞,这种由独学、合学、展学、评学四维交织的深度学习场景,恰是该校五年教改攻坚的浓缩写照。"我们砍掉了60%的教师讲授时间,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的实验室。"校长胡铁甩出的数据更显凌厉:教师参赛获奖人次三年暴涨300%,学生竞赛获奖数较教改前翻番,连续五年蝉联街道教育质量金奖的业绩,让这所民办学校硬生生在公办强校林立的东莞闯出血路。
当钱治行老师指挥五年级学生用葫芦丝演绎《茉莉花》时,美术教师正引导学生在宣纸上泼墨创作民族乐器图鉴。这种"左手民乐右手国画"的沉浸式美育,背后是该校"五化"课程体系的精密设计:国家课程校本化将竖笛、葫芦丝列为必修,90%毕业生能达到民乐三级水平;校本课程体系化催生"诗画同源""节气跳"等爆款课例;而午间书法、暮色合唱等碎片化时间开发,则让美育渗透到每个毛细血管。教务主任肖国飞指着走廊里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学生临摹卷轴直言:"我们要让每个孩子毕业时都带着两把刷子——既能写意山水,也会吹拉弹唱。"
东城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张秋萍的现场点评直指要害:"从单科美育到全科育美的跨越,他们真正吃透了新课标精神。"在随机抽取的家长满意度调查中,98.6%的高分印证了改革成效——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能用工笔画图解数学对称轴,更有住校生自发组建了融合古诗吟唱的摇滚乐队。这场持续八小时的教育马拉松,最终在专家、教师、家长的三方辩论中达成共识:当"三探"模式遇上"五化"美育,传统课堂的围墙正在被彻底重构。副校长靳永利向媒体透露,该校研发的《跨学科美育实施指南》已进入出版流程,这场始于课堂的变革,或将重塑区域教育的新生态。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