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一小构建中医药育人新范式:劳动实践激活千年文化基因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04-12 10:01:02
 
  在珠三角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桥头镇第一小学以颠覆传统的勇气重构育人逻辑体系。这所乡镇学校将中医药文化熔铸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动能,通过"课程研发-场景再造-实践转化"的闭环设计,构建出覆盖全教育场景的中医药文化传承生态链,其"五育融合"的破局性探索正引发基础教育界的持续关注。
 
  该校课程研发团队深挖地域文脉,独创"梯度浸润式"中医药课程矩阵。基于大洲粉葛等本土药材研发的《神奇草药》系列课程,突破传统劳动课的知识框架,形成从低年级药材认知到高年级药理探究的进阶体系。教师莫巧华在实地教学中开创的"三维认知法",将植物学知识、劳动技能与中医养生观有机串联,学生在松土施肥过程中同步理解"春生夏长"的生命哲学。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课程创新,使每株药草都成为活的教科书,让中医药智慧在锄头与土壤的碰撞中完成代际传递。
 
  校园空间被重构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立体实验室。占地1200平的"禾正"中药百草园不仅是劳动基地,更化身开放式研究平台。学生通过薄荷生长周期记录建立中医药数据图谱,在紫苏采收实践中掌握炮制工艺,木棉花的晾晒处理则转化为药食同源的探究课题。教学主任罗秀梅领衔开发的"种植-加工-应用"全流程实践链,使劳动教育从技能训练跃升为文化解码过程。当学生将自种薄荷制成养生茶饮时,千年药典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生活智慧。
 
  校园文化建设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形成"环境浸润+社团孵化+数字传播"的立体传播矩阵。教学楼内的中医药文化角与正在建设的标本陈列室构成实体展陈体系,莫家拳小社团与正阳武医团则打造动态传承载体。更具创新性的是"数字+传统"的融合传播策略:公众号"禾正小课堂"将推拿手法拆解为亲子互动指南,节气养生食谱变身家庭劳动项目,这种家校社协同机制使文化传承突破校园围墙。校长莫浩胜主导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正将百草园的药香氤氲成社区的文化记忆。
 
  在这场教育实验背后,是基础教育者对文化传承路径的深度重构。当95%的学生能辨识二十种以上中草药,当《本草纲目》图谱成为美术课的创作素材,当"治未病"理念渗透进校园健康管理,桥头一小的探索证明:传统文化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在持续生长的教育生态中。这种将文化基因植入劳动实践的教育哲学,或许正是破解传统文化断层危机的密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