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映照下,一场颠覆传统的教师研修在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悄然启幕。3月4日晚,48台智能终端同步启动,AI生成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评估报告》投射在大屏之上,宣告该校"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系列培训正式进入实战阶段。这场为期30天的沉浸式教研风暴,直指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涅槃重生。
在充斥键盘敲击声的报告厅内,教育部智能教育名师黎清万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解AI技术与教学设计的融合密码。当参训教师通过"KIMI"拆解名师教案、借力DeepSeek生成课程框架时,一场关于教育生产力的静默革命正在发生。"教师思维+AI共建=减负提质"的万能公式,如同锋利的楔子嵌入传统备课模式的裂隙。参训教师江妙兰坦言:"黎教授提出的'标准闭环'思维颠覆了传统备课模式,AI不是替代者而是放大器。"
这场研修绝非技术传销式的浅尝辄止。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到课题研究、跨学科整合,四次主题特训直击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痛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培训团队提供的"售后跟踪"机制——这种从理论灌输到实战陪跑的模式创新,撕破了多数教师培训"课上激动、课后不动"的行业痼疾。"我们正在肢解'教书匠'的原始定义。"校长袁立敏的宣言掷地有声。在宣布将斥资打造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同时,该校已构建起包含7间科技场室的硬核矩阵。值得玩味的是,这场AI革命扎根于深厚的科技教育土壤: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学校、广东省航空航天特色学校等殊荣,印证着其教育改革的战略纵深。
黎清万的言论直指教育AI化的核心矛盾——技术狂欢与教育本质的博弈。当AI能精准统计课堂提问频次、解构学生反馈数据时,教师正从经验主义者转型为数据指挥官。科学学科组长彭志华透露的"年均231项科技竞赛奖项",则成为这场转型最有力的注脚。
莞讯网观点:当AI浪潮席卷讲台,东莞东城六小以"人机共生"理念破题教育智能化困局。这场实验揭示:技术革命从未动摇教育本质,而是对师者智慧提出更高阶的挑战。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