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持续施压,东莞纺织服装产业正以一场硬核转型打破困局。作为中国毛织名镇的大朗,一家年出口覆盖46国的羊绒制品企业成为缩影——其美国订单占比骤降50%,客户观望情绪蔓延,但生产线却未停摆。周末的车间灯火通明,工人连夜打包反季促销的4000多笔国内订单,总经理李建红掐灭烟头直言:"昨天发货到凌晨,还有一千件没赶完。"这种"外贸失速内销补"的急转弯,折射出东莞企业二十年外贸积淀淬炼出的生存法则:当关税大棒砸向单一市场,深耕全球的供应链网络和蛰伏多年的内需渠道瞬间激活。
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在此刻显现锋芒。德绒羊绒去年6亿元内销额中,直播带货独揽4亿,而欧洲和"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开拓团队已全员压上。"中国消费者现在认品质更认性价比,我们能做出比国际大牌更便宜的羊绒衫,为什么非要挤独木桥?"李建红拍着打样间的样衣说道。这种底气来自大朗20万产业工人和9亿件年产能构筑的底气——全镇2.8万家毛织企业正集体调转船头,外贸占比从70%压缩至40%,政府与行业协会则同步搭建数字化贸易平台,将原本依赖欧美验厂的订单,分流至中东电商和东南亚批发市场。
产业链的自救与重构远比想象中迅猛。在毛织产业链党支部的协调下,当地企业开始共享海外仓和RCEP关税优惠政策,甚至联合研发可降解羊绒材料以突破欧盟绿色壁垒。"关税不是最可怕的,死守旧模式才是。"大朗镇毛织产业链副书记钟金法指着仓库里待发的集装箱强调。当东莞制造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纽约第五大道到莫斯科红场,从直播间9块9包邮到巴黎买手店定制款,这场被迫进行的全球化突围,反而撕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裂缝。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