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之畔,一场关乎未来十五年的战略棋局正式落子。2025年4月17日,东莞中堂镇以人大决议形式按下国土空间重构的启动键,《东莞市中堂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审议通过,标志着这个59.75平方公里的制造重镇正式开启向"水乡智造强镇"的全面跃迁。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整合的关键窗口期,中堂镇的战略突围路径异常清晰——以空间重构破解传统产业桎梏,借穗莞协同重塑湾区价值坐标。
这份规划文本暗藏破局密码:"一区三核三轴八片区"的空间架构绝非简单的地理切割,而是直指产业链条重塑的核心命题。穗莞合作先导区的全域布局,将107国道这条传统物流通道升维为穗莞深科创要素的传输动脉,新槎大桥与京港澳高速的立体联动更构建起覆盖空港经济的黄金走廊。值得关注的是,城镇中心服务核与北海产业基座的协同进化,既保留了造纸产业集群的存量优势,又为TOD模式下的智造创新预留战略纵深,这种"传统产业做厚基底、未来产业筑高天际"的复合打法,在湾区镇域经济转型中堪称范式突破。
在空间战略的具象落位中,八大功能片区的差异化定位折射出精细治理的智慧。城镇活力服务片承担城市会客厅功能,水乡生态科技片则化身绿色技术创新试验场,蕉利产村融合片探索的"工业上楼+田园综合体"模式,直指土地资源紧约束下的集约发展困局。规划文本中"每平方公里都要长出黄金"的潜台词,在潢新围田园人居片与江南产业社区片的产城共融设计中显露无遗。
当多数镇域规划还在纠缠用地指标分配时,中堂方案已显现出超越地理疆界的雄心。东华大道科创轴的西向延伸,实质是构建广州知识城-东莞松山湖的创新闭环;S120产城联动轴对白云机场经济圈的主动拥抱,更暗含争夺湾区空港物流枢纽地位的深意。这种将镇域发展嵌入大湾区生产要素配置网络的顶层设计,让59.75平方公里的土地迸发出超越物理边界的能量场。
规划文本中暗流涌动的制度创新同样值得深究。"三区三线"的刚性管控与弹性留白形成巧妙平衡,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条款隐含的文化IP打造意图,市政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细则透露出新基建布局的前瞻性。当规委会审议程序启动在即,这份凝结着镇域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规划方案,或将重新定义大湾区产城融合的实践标准。在这场空间革命的棋局上,中堂镇正以破竹之势落子湾区腹地,其成败得失都将成为观察中国镇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样本。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