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仪尖锐的警报声刺破急诊室闷热空气。49岁的胡先生被平车推进抢救区时,体表温度计爆出40.9℃的猩红数字。护士扯开他被呕吐物浸透的工装,冰毯瞬间裹住抽搐的身体——这场与热射病的生死竞速在七月某个黄昏拉开序幕。急诊主任谢伟山盯着墙上时钟,黄金抢救倒计时30分钟开始读秒。
多学科兵团闪电集结
当冰盐水顺着静脉导管冲进血管,检验科传真件已贴在灯箱:血钾浓度跌破警戒线,碱中毒数值飙红。麻醉医师跪地完成气管插管时,影像技师正调取肺部CT——湿啰音提示的吸入性肺炎让呼吸机参数紧急调整。药房电梯直达抢救室,氯化钾注射液带着冷库白霜注入患者体内。"冰盐水灌注+呼吸支持+电解质纠偏"三箭齐发,十五分钟后核心温度降至39.3℃。
ICU生命拉锯战
转入重症监护室第三小时,胡先生肾功指标突然恶化。CRRT机(连续肾脏替代治疗)的淡黄色置换液袋迅速挂起,护士长翻开凝血功能报告:"D-二聚体数值是正常值百倍,准备冷沉淀输注!"在持续72小时的生命体征监测图上,血压曲线在凌晨三点骤降,多巴胺泵随即启动。第七天清晨,昏迷六日的患者突然抓住护士衣袖,撤机指令响彻病房。
康复科病房窗前,胡先生工牌仍别在褪色工装上。"昏倒前正赶工期。"他摩挲着出院通知书回忆。急诊护士递来热射病科普册,封面印着"警惕三大死亡信号":超40℃高烧、意识障碍、咖啡色呕吐物。据该院统计,今夏已接诊11例重度中暑,其中5例出现急性肾损伤。
生死30分钟启示录
"每延迟降温1分钟,死亡率上升10%。"谢伟山在病例讨论会上敲击投影仪,急诊抢救流程图定格在"30分钟降温"红框。目前该院已在建筑工地设置移动降温站,配有冰毯和电解质补充剂。对于户外工作者,医生建议采用"三小时防护法则":高温时段每劳动50分钟必须进入阴凉处休息10分钟,全天补水不少于4升含盐饮料。
当胡先生走出医院大门时,急诊分诊台新安装了体感温度监测仪。显示屏上,39℃的红色预警线如同生命最后的警戒绳。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