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神经外科病房,监测仪警报骤响。李珍珍按住实习生颤抖的手,将温热的暖水袋垫在输液管下——老年患者青紫的指尖逐渐泛红,血氧值回升的曲线在屏幕亮起。这是她33年护理生涯里最寻常的瞬间,却让年轻护士第一次读懂"五心护理"中"细心"的真谛:当生命体征监测仪显示血氧饱和度回升2个百分点时,实习生才发现老人手臂已冰凉半小时。
"沙盘右下角放手术刀的孩子,其实在害怕开颅。"2024年那场脑肿瘤救治中,9岁的陈明用沙具堆出压抑的黑色城堡。李珍珍连续七天蹲在沙盘边,引导他添上绿色救护车和穿宇航服的医生小人。手术前夜,孩子终于把自塑的"康复超人"摆在城堡顶端。这种创新疗法源自她参与的省级心理护理课题,如今已成为科室标准流程。更复杂的案例发生在妊娠合并脑血栓孕妇身上:当孕妇撕毁引产同意书时,李珍珍递上油画棒。三幅情绪宣泄画后,孕妇在《母与子》的草图上签了手术名——艺术疗愈室的墙上,这幅画与胎儿监护曲线图并排悬挂,见证着理性与情感的艰难平衡。
作为医院"心灵之家"组长,她把护士值班表做成情绪温度计:红色标注生理期,黄色代表子女升学,绿色则是最佳工作状态。每月第三周的减压工坊里,心理咨询师带着护士们用陶泥捏压力源,去年全国品管圈大赛的奖杯就诞生于某次陶艺活动。科研柜里立着她主导的5个市级项目档案,其中《神经外科夜间护理风险预测模型》已嵌入医院系统——当某患者翻身时心率异常波动,系统自动推送防压疮方案到护理PDA。
荣誉陈列室的玻璃柜折射着微光。2023年"沟通能手"水晶杯旁,躺着为输液管恒温设计的专利证书;第十二届护理用具创新奖状下,压着沙盘疗法的操作流程图。但最珍贵的展品是83岁患者手缝的坐垫:老人用病房捡的碎布头拼出"五心"字样,针脚歪斜却沉甸甸——那是李珍珍拒绝手术红包后收到的特殊谢礼。
查房脚步声再次回荡在走廊。李珍珍停驻在33床前,将患者滑落的眼镜轻轻推回鼻梁。晨光穿透百叶窗,在她霜染的鬓发上镀了道金边,监护屏幕的绿光安稳地跳跃着。神经外科病房新一天的生命守卫战,就在这轻柔的一推间悄然开启。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