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16日凌晨,东莞市虎门医院重症监护室警报骤响。接诊的19岁患者呈现急性脑膜刺激征三联症:体温飙升至40.2℃,颅压监测值突破300mmH₂O警戒线,颈强直伴喷射性呕吐。这个突发脓毒症休克的年轻生命,拉开了一场与脑膜炎奈瑟菌的生死竞速。
影像检查显示患者脑室系统呈现典型"云雾状"改变,腰穿获取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达12×10⁹/L,糖含量骤降至0.8mmol/L,乳糜状外观印证了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病原学检测锁定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B型——这种能在6小时内引发感染性休克的"噬神经菌",其外膜蛋白PorA与宿主细胞CD46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正疯狂破坏血脑屏障。
由重症医学主任王振华领衔的抢救组启动多学科应急机制:神经外科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控制颅压,微生物实验室同步开展16S rRNA基因测序,临床药学组根据CLSI标准调整美罗培南+地塞米松冲击方案。在连续3次CVVH血液净化后,患者IL-6水平从初始的5200pg/ml降至287pg/ml。
"这是近五年接诊最凶险的脑膜炎症例。"王振华指出,该菌株携带的NalP蛋白酶使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突变,精准的ermC基因检测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了关键依据。经48小时监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从5分恢复至14分,脑电图δ波活动减少75%。
护理团队实施ICU早期康复介入,运用BIS监测系统精准控制镇静深度,结合振动排痰仪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第5日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支持,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后遗症。该病例为革兰阴性菌脑膜炎的集束化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路径参考。
特别提醒:脑膜炎奈瑟菌R0值达4.3,密闭空间传播风险极高,建议易感人群接种MCV4结合疫苗。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