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踏入被围栏封锁的考古现场,潮湿空气中混杂着泥土与消毒试剂的气息。这座在东莞莞城街道横空出世的明代卫所城墙遗址,正经历着考古发掘完成后最严峻的生存考验——近两千平方米的露天遗址区在暴雨侵袭下,暴露出石质文物表面微生物疯狂滋生、木质构件干裂变形、土质基址渗水软化等十余种典型病害。
文物保护团队以手术室级别的精准操作展开抢救。在微生物治理区,手持便携式显微镜的技术人员正逐块扫描墙砖,针对不同菌落密度采用梯度浓度的三氯生纳米制剂;木质构件养护团队架设了温湿度实时监测系统,当空气含水量低于60%即刻启动雾化加湿,高于75%则启动真空覆膜程序。遗址东南角的裂隙修复试验场里,工程师正调试着改良型环氧树脂-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这种耐候性超出传统材料三倍的新技术即将应用于城墙主体裂缝填补。
面对即将到来的台风季,遗址管理方祭出组合防御策略。遗址全域布设的智能排水系统已通过压力测试,可瞬时启动每秒300升的强排能力;重点文物表面覆盖的纳米疏水膜经实验室验证,能在72小时暴雨中维持99%的防水效能。遗址安全指挥中心大屏上,水文监测数据与气象云图实时联动,考古领队苏健文指着三维建模图解释:"我们在遗址底部预埋了六层防渗结构,从膨润土防水毯到高压注浆层形成立体防护。"
这座承载着明代海防体系密码的遗址,其保护工程已超越常规文物修复范畴。科研团队正在建立珠江口遗址群环境响应模型,遗址本体安装的482个传感器持续采集着温度、振动、微生物活性等23项参数。现场安保系统直接接入公安天网,无人机巡检与红外热成像构成双重防护网。据悉,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已预留可开启式保护穹顶设计,未来将实现遗址展示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文物保护团队向记者展示的应急方案显示,当遭遇五十年一遇暴雨时,遗址区可在90分钟内完成全部脆弱文物的真空封装转运。这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交织的保卫战,正在为岭南地区大型土遗址保护树立全新范式。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