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教室里,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盖过窗外蝉鸣。五年级的叶钧淏在田字格里写下“永”字最后一捺,墨迹未干的作业本上,半月前歪扭的字迹已蜕变成工整的楷体。隔壁六甲村城市阅读驿站正漫出童声合唱:“春天花花开得真灿烂(caan3 laan6)”,十岁的黄泽芃咬准粤语尾音时,扬起的小拇指还带着蓝色水彩颜料——这些散落在横沥十七个村居的文化据点,正用125场艺术课程构筑暑期“充电站”。
笔墨方寸见真章
村尾村实践站的书法课上,支教老师陈敏扶正男孩悬腕的手肘:“竖钩要像竹节般挺直。”安徽籍“小候鸟”王璐的练习册密密麻麻,从首日抖动的横线到如今能临摹《兰亭序》片段。教室后墙张贴着进阶作品:某位学员将“勤学”二字设计成鼎形,墨色浓淡间透出三个月特训痕迹。“现在写试卷被老师夸卷面分。”叶钧淏展示语文作业本,家长签字栏里“书写进步显著”的批注成了最佳奖状。
声波载动乡愁
声乐教师李婉婷在黑板上标注粤语九声调值,童声跟读“灿烂(laan6)”时总滑向普通话腔调。“想象舌尖顶住上牙床!”她轻拍男孩腮帮示范。当《春天花花》旋律再起,江西籍学生陈思琪已能完整唱完副歌。“回家要教奶奶唱'防蚊歌'!”她手机里存着改编版粤语民谣,把登革热预防知识编成“落雨收衫(saam1),清积水潭(taam4)”的叮咛。
据文化服务中心统计,硬笔书法与粤语歌课程最受欢迎,分别吸引超600名青少年报名。八月新增的软陶泥课上,孩子们正将粤语歌词捏成立体彩塑。当墨汁瓶与曲谱在村居窗台相遇,这些沾染艺术釉彩的夏天,正沉淀为三万余人次的文化记忆。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