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清晨,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的千角灯流光溢彩,40余名沙田镇青少年凝视着龙舟模型上细密的鳞甲纹路。作为"莞一夏"2025东莞青少年艺术季的重要环节,这场研学活动通过"展厅探秘+艺术实践"双轨并进:在讲解员指引下,国家级非遗莞草编织的经纬肌理、省级项目麒麟舞服饰的金绣针脚逐一呈现。当沙田"中国龙舟之乡"特展区亮起竞渡影像时,中心小学学生李潇然激动地指着九米长龙模型:"原来咱们沙田龙舟的船头这么威武!以前只在电视看赛龙舟,今天才知道长龙是家乡特色!"
艺术实践激活文化基因
下午的创作工坊迸发创意火花。绘画教室内,指导老师以可园亭台、西城楼为案例,启发学生解构传统建筑美学。郭靖楠的《东莞印象》水彩中,粤剧花旦的云肩图案与玉兰大剧院玻璃幕墙奇妙共生:"老师教我们把夔龙纹变形为波浪线,传统纹样也能很时尚!"隔壁粤剧面谱制作区笑声不断,非遗传承人手持油彩示范关公眉心血痕的画法。孩子们捻起金箔贴片装点盔甲纹样,在了解"红表忠勇、黑显刚直"的色彩密码后,郭靖楠举着自创关公面谱雀跃:"虽然笔触生涩,但老师说火焰纹的精气神抓准了!"
这场持续八小时的文化浸润,将120余项非遗资源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课堂。活动主办方在现场表示,后续还将推出非遗寻访、民艺工坊等系列体验,让青少年在笔墨丹青与斧凿刀刻中,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接棒者"。当夕阳掠过文化馆穹顶,孩子们面谱上未干的油彩正映出千年莞邑的文化微光——这些今日稚嫩的笔触,或许正勾勒着非遗传承的未来轮廓。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