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冷风挡不住会议室里的灼热氛围——当资深竞赛专家刘国珍将秒表拍在桌上,东莞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三十余名骨干齐刷刷挺直腰板。这位曾参与北京奥运场馆调度的大咖翻开磨毛边的文件夹,泛黄的广州亚运应急手册复印件滑落桌案。"暴雨突袭赛事怎么办?"他点开手机里杭州亚运的暴雨处置视频,画面里工作人员三分钟内搭起百米防雨廊,"这速度靠的是每颗螺丝的预定位!"参训的交通组组长立刻在战术板填满符号:三角代表疏散车,圆圈标注医疗点,箭头直指备用通道入口。
实战演练在下午推向高潮。场馆组小陈刚汇报完电力保障方案,刘国珍突然抛出连环拷问:"双路供电切换测试耗时多久?""冰上项目制冰机组故障如何无缝衔接?"见对方语塞,他抽出一张全运村餐饮物流图:"北京奥运时我们给冷藏车装了双温区,冻品和冰袋分储,断电也能撑四小时。"现场响起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后勤组组员把"冷链双保险"标成红色重点。更震撼的是残特奥会案例:视障运动员引导并非简单搀扶,"要用手背轻触其肘关节上方三厘米处,这是国际通行的尊重距离"。
培训尾声的"急诊室环节"火药味十足。安保处长指着场馆三维模型发难:"防暴演练总卡在安检口拥堵!"刘国珍调出广州亚运数据:"增加蛇形通道能把通行效率提40%,但关键在这里——"他圈住志愿者岗前培训表,"当年我们让每个安检员蒙眼练习金属探测,触感记忆比眼睛更可靠。"散场时,医疗组副组长攥着写满批注的应急预案,封页上"呕吐物处理动线图"被刘国珍添了风向标符号——那是应对病毒扩散的黄金法则。
随着粤港澳合办倒计时牌翻过新页,这批带着"奥运级补丁包"的骨干已奔赴各场馆。在执委会指挥中心,刘国珍签过名的应急处置手册锁进玻璃柜,旁边贴着新便签:"暴雨推演增补项:观众雨衣反光条需达国标二级。"窗外暮色渐沉,东莞篮球中心的轮廓灯骤然亮起,光晕中仿佛可见八月人潮涌动。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