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木山水库闸门控制室内,五十余名基层水利员围在操作台前。"调节开度时需同步观察上下游水位差!"讲师陈工话音未落,大屏实时跳动的流量数据已引发阵阵讨论。这是东莞"水务学堂"第三期实训现场,市水务局与水利学会将课堂搬进工程一线,让标准化管理规程在沉浸式教学中落地生根。
差异化教学破解管理痛点。针对水闸、水库、泵站三类工程特性,课程体系精准定制:水闸组学员在寒溪河枢纽现场拆解液压系统,亲手调试限位装置;水库专班顶着烈日演练渗漏监测设备操作,记录仪上毫米级变化牵动神经;在运河泵站,工程师老谭带着学员钻进三米深检修井,手把手传授叶片除淤技巧。"以前看规程像天书,现在闭眼都能摸准阀门开度。"中堂镇水利所小王抹着油污感慨。
经验共享激荡管理智慧。茶歇时间化作移动研讨场,清溪水库管理员老张展示自创的蚁穴探测杆,瞬间被同行团团围住;麻涌水闸班组分享的台风天应急方案,引发六镇区骨干现场抄录。这种从"纸上谈兵"到"真刀真枪"的转变,正形成跨区域互鉴的滚雪球效应——首期培训孵化的18项创新举措,已纳入全市标准化管理手册。
长效赋能机制同步铺开。市水务局标准化办公室负责人透露,实训成果正转化为考评细则:每月飞行检查中,水闸启闭速度误差需控制在0.5%内,水库巡查轨迹必须百分百覆盖高风险点。随着石马河示范段通过省级验收,全市112座泵站即将迎来智慧化改造,物联网传感器将实时回传设备状态,让"水务学堂"的结业证书真正化作守护岭南水脉的硬实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