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进芬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夏日炎炎,喜讯传开。
“吴书记,恭喜你,评上了!”
两天前,接到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的喜讯时,吴进芬正在村委会和两委干部研究如何开展下半年集体经济稳增长的工作。
作为东莞市横沥镇隔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进芬扎根农业农村工作12年。自2017年6月担任隔坑村党组织书记以来,他带动隔坑村在组织建设、经济发展、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更是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吴进芬,看这位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如何让乡村更美、村民更有获得感。
吴进芬参与共治协会月度会议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你的农业农村工作经历。
吴进芬:我是土生土长的隔坑人,在进入村委会工作之前,我在台资工厂做行政管理工作。因为自身有管理经验,也想为家乡作点贡献,2011年,经过选举,我进入了隔坑村两委,成为一名分管国土、经济、组织的两委干部。2017年年初,我当选村委会主任,6月份当选村党组织书记。
记者:您在村里面工作了12年,您觉得农业农村工作最难的是什么,如何解决?
吴进芬:我觉得最难的就是两点,一是班子不团结,二是群众不支持。
如何团结班子?我们靠的是党建引领,打造一支廉洁奉公、团结进取的班子。我们将全村划分为10个片区,由两委干部包区,加强党员干部对辖区内群众的走访,每个片区内部建立小例会制度,研判分析城市管理工作,并将相关问题汇总,于每周的片长会议上进行汇报和集中专项整治突出问题。
如何获取群众的信任?我们靠的是共建共治,不仅让群众知晓村里面的事,更让群众参与村里面的事。
自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后,我发起成立乡村振兴小组和城建小组,搭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平台,也就是后来的共治协会。自2017年以来,隔坑村以“常态化理事+动态化参与”的创新模式组建共治协会,成员由党员和村民组成。通过了解和反馈村民的需求,逐步提升村民对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参与度。目前隔坑村共治协会已开展9期,每期人员都不一样,功能从早期的施工监督转变成收集村情民意、拓展公共服务的村民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平台。
除此以外,我们以解决村民最迫切的需求为导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门前三包”等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村民责任和义务,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村民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动规范,在全村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2022年,为进一步推动村民“移风易俗”,我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有效整治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俗。
记者:隔坑村获评广东省卫生村、东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村、东莞市“特色精品村”,隔坑村人居环境做得好有什么秘诀?
吴进芬:秘诀其一就是之前所说的“全民参与、共同建设”。另外,在人居环境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追求推进乡村风貌提升。
一是突出高起点规划先行。在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我们高质量编制规划,保障整村沿着规划促进提升。
二是去污点,实现干净整洁。从2017年开始,我村聚焦村民诉求较多的问题,对辖区内的废品回收店、直排式户厕、偷排偷倒垃圾废品、违规停车和占用公共空间的台阶、树池等现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实现了村庄干净整洁常态化。
三是增亮点,实现美丽宜居。我们认真解读政策,抓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累计投入资金3151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3项,全面补齐了人居环境短板,让村民看到改变。
四是显特点,实现特色精品。结合隔坑村水岸人家特色元素,重点规划建设隔坑公园,因地制宜美化成15个“四小园”,对村内古井、古巷及步行小径进行修复、升级改造,将道路升级项目与街头小景建设项目相互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观赏性、文化性、生态性元素的街头景观,提升了整村风貌和文化品位。
记者:未来在增强集体经济收入、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有什么下一步计划?
吴进芬:在增强集体经济收入方面,今年我村将全力推动隔坑南工改工项目,力争今年完成相关手续的报批。第一期改造项目约70亩,预计增加厂房面积15万平方米,打造产城联动新局面。去年,我们村集体纯收入近8000万元,未来几年,我们要冲刺“亿元村”。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我村将对上车岗碧塘公园和下车岗碧塘公园进行整体环境升级,项目总投资达500万元,以更高的品质提升我村人居环境,提升广大群众生活质量。(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