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佛穗莞城际广州段、佛山段启动社会稳定风险公示,揭开这条大湾区东西动脉的规划变局。线路将分期建设,佛山鹭洲至广州新塘段率先启动,总工期锁定5年半,而新塘至东莞松山湖段则沦为远期蓝图。更引人注目的是,与2022年版本相比,三市共削减5座车站,其中广州段3座换乘枢纽遭腰斩,引发市民对线路功能硬伤的强烈质疑。
最新公示显示,佛山段7站、广州段10站的配置较原方案各减1站和3站。广州段消失的怡乐路、新洲、坭紫三站均为战略换乘节点——怡乐路站扼守滨江中轴,原计划与地铁10号线十字换乘;新洲站作为琶洲东区超级总部核心枢纽,本可实现三线交汇;坭紫站则是穗莞边界的重要接驳点。佛山段则取消非换乘的澜石二路站,东莞段减少蕉利站。
滨江东居民面临"列车穿行却无站可乘"的窘境,佛穗莞城际占用仲恺路走廊后,未来增建地铁可能性几近归零。更讽刺的是,该段与地铁10号线形成"相交不换乘"的规划败笔,重蹈广惠城际与18号线"擦肩而过"的覆辙。数据显示,18号线因站距过大导致客流惨淡,日均运量仅为3号线的5.67%,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多位市民建议效仿佛山段普君北路站"预留模式",为被砍站点保留建设可能。在琶洲东区规划升级为国际超级总部的背景下,新洲站三线换乘功能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增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曾力推坭紫站建设,如今规划突变恐影响新塘东部枢纽能级提升。专家警告,当前决策或将造成类似广佛环线东环与18号线"永不相见"的交通困局。
莞讯网观点:轨道交通规划需突破"唯效率论"思维,在快线建设与民生需求间寻求平衡。砍站虽能压缩工期,但牺牲战略换乘节点实属短视。建议采用动态预留机制,为城市发展留足弹性空间,避免重蹈"建好线路却带不动客流"的覆辙。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