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氏大宗祠的"德本"牌匾沐着晨光,三十余位侨界代表驻足仰首。7月23日,东莞市侨联第三工作联系协作组携莞城、万江等十一镇街统战干部及侨胞走进中堂镇潢涌村,木质展柜里泛黄的族谱被轻轻拂开,抗日英雄黎满根的军功章在射灯下折射微光。侨胞们指尖抚过陈列馆玻璃展柜,抗战时期村民运送物资的独轮车辙痕犹存。讲解员指向改革开放展区:"这座亿元村的厂房沙盘,凝结着三代侨胞投资心血。"
大宗祠五进厅堂内,抬梁式架构的坤甸木柱沁出清香。当讲解员叩击榫卯节点讲述"忠孝传家"典故时,万江街道侨联秘书长陈颖举起手机拍摄精妙斗拱:"梁架不用一颗铁钉,恰似海外游子与故土的天然联结。"高埗镇侨眷李伯在"进士及第"碑前驻足,碑文记载清嘉庆年间黎氏先贤设立义塾的往事,"这些故事该让温哥华的孙辈听听"。茶山镇干部翻阅着新获赠的《潢涌德本文化实录》,书中记载侨胞捐建的水泥路仍蜿蜒在当代村巷间。
协作组组长王振中在宗祠天井宣布,年内将串联各镇文化资源推出"侨乡记忆地图"——石龙镇百年商埠旧照、寮步香市非遗技艺、大岭山抗日遗址将纳入研学路线。石碣镇侨联干事现场邀约:"下月袁崇焕故里开放侨史馆,盼诸君共鉴。"离祠时,马来西亚侨领黎建明抚过门联"德泽绵长",向宗亲会预定百册族谱:"要让雪兰莪的黎氏子孙记住木柱的纹理。"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凝聚力。当协作组车辆驶过潢涌村新修的侨心路,大宗祠的晨钟暮鼓仍回荡在东莞侨乡的记忆长廊。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