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古村活态课堂 学生作品成文化地标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07-22 11:22:39
 
 
 
  七月中旬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十二岁的讲解员小雅站在宗祠前,指尖划过自制木雕模型上的镬耳山墙纹路,向前来参观的教育局领导解构明代建筑智慧。这座刚揭幕的“南社印记”课程展馆内,茶山镇第三小学学生的三百余件作品正替代传统文物成为主角——泛黄的族谱誊抄本旁标注着楷书运笔要诀,定格醒狮巡游的黏土微场景旁贴着情景剧脚本,廊柱间悬挂的家风漫画里还留着铅笔打底痕迹。“展品全是项目式学习(PBL)的副产品,”副校长孙静抚过由学生测绘的古井三维模型,“孩子们在祠堂里上数学测绘课,在明清巷道中采写口述史,课堂早已突破教室围墙。”
​  动态课堂激活八百年文脉​
 
  崇教堂“耕读传家”匾额下,五年级学生正用圆规解构硬山屋顶的黄金分割比例。该校开发的“时光回响·家在南社”课程将乡土资源转化为跨学科教具:语文课依托三十七位长者口述的家族迁徙史编纂访谈录,美术课将楹联书法与水墨创作融合,道德与法治课则通过编排《孝德传家》情景剧理解宗法伦理。六年级学生陈浩展示他的古建测绘笔记:“老师要求测量误差不超过0.5厘米,我们组用激光测距仪反复校准了七遍。”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使南社村三十处文保单位变身教学场域,连省级非遗茶山公仔制作技艺也即将纳入劳技课程。
 
  ​小代言人扛起文化传承担​
 
  开馆当日,茶山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负责人在学生手绘的乡村振兴地图前驻足。这张标注古村非遗工坊与研学路线的手绘作品,即将转化为镇域文旅导览手册。“当孩子向游客讲解祠堂仪门规制时,文化自信已深植血脉。”该负责人指出,该项目实现三重赋能: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蜕变为传播者,古村文脉转化为育人资源,教育创新则成为乡村振兴引擎。据透露,茶山镇计划联动周边六村开发“古村非遗研学带”,中秋灯会制作、醒狮扎作等传统技艺将纳入新学年探究课题。
 
  暮色中的谢氏大宗祠前,小雅抚过门墩石上的麒麟浮雕——那正是她美术课的写生对象。当最后一批参观者离去,展馆灯光映照着玻璃柜里稚嫩而工整的笔记:“宗祠梁架如长辈脊梁,撑起家族八百年晴雨。”这座由孩童掌灯的文化长廊,正照亮乡村教育振兴的莞邑实践。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