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架载着跨境电商包裹的无人机从黄埔综保区腾空,在晨曦中划出银灰色弧线。三十七分钟后,这批来自泰国的乳胶枕精准降落在东莞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园的接驳点。这是4月1日穗莞跨城低空物流首航的场景,也是广州开发区与东莞水乡经济区联动发展的鲜活注脚。近日印发的《联动发展合作2025-2026工作要点》,正将两地协同从构想加速推进为现实——当东莞地铁1号线的轨道与广州5号线隔江相望,穗莞双城的边界正在消融。
麻涌镇规划展览馆的沙盘前,广州开发区工程师的激光笔划过东江水面:"西区通道建成后,临港企业物流时间将压缩40%。"沙盘另一侧,东莞水乡管委会的交通图则标记着更精密的衔接:地铁接驳方案中预留了0.5秒级信号同步技术,确保跨市列车无缝追踪。这种协同已延伸至规划层——两地"十五五"规划编制共享云平台数据显示,仅六月就同步调整了17处路网参数。
在穗港智造合作区联合办公室,港澳规则衔接专班的灯常亮至深夜。香港籍顾问陈立仁的电脑开着三地视频会议,屏幕上并排显示着《粤港澳跨境标准互认清单》草案和麻涌镇产业用地规划。"我们正在创造一种新机制,"他指着草案第14条解释,"香港检测认证的水乡企业可直通南沙自贸区保税仓。"
百度人工智能中心的工程师们最近频繁往返广莞两地。他们的工作台上堆着厚厚的需求清单:水乡医院眼底筛查AI系统需适配广州医保平台,麻涌智慧课堂终端要同步黄埔区的教研资源。更紧迫的任务在低空领域——无人机控制塔台的工程师调整着航线参数,计划将航线延伸至城市商圈:"下阶段测试载重30公斤的生鲜冷链运输。"
武汉大学水乡储能实验室里,新型钠离子电池正在极端温度下测试。隔壁广州高新区能源院的实时数据不断刷新着测试参数,两地联合研发的储能系统已在东莞7个充电站试运行。氢能产业论坛的筹备组更展现穗莞效率:广州负责邀请院士专家,东莞对接燃料电池企业,会议手册上印着双城地标剪影。
东莞医保局的系统后台,广州开发区居民的就诊记录正跳动着实时结算数据。这种"无感漫游"即将扩展至文旅领域——规划中的东江文旅通票,计划串联黄埔军校旧址与可园博物馆,游客手环扫码即可通行双城景点。
在麻涌镇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演示着新上线的穗莞通办平台。广州企业变更登记的电子印章刚落下,东莞系统即刻生成电子档案。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上,两地交界的河道漂浮物警报触发后,无人机巡航轨迹自动覆盖东莞水域,图像识别系统三分钟完成污染源定位。
当麻涌蕉农的货船穿过在建的东江通道桥墩,当广州工程师乘坐试运行地铁抵达水乡科创园,穗莞联动的具象化场景正在日常中生长。那些穿梭于双城上空的物流无人机、实时同步的医保数据流、实验室里交互验证的储能参数,编织成大湾区区域协同的新样本。
东莞水乡经济区管委会的玻璃幕墙上,正投影着地铁跨江隧道的三维模型。工程师旋转模型时,广州萝岗站与东莞麻涌站的虚拟列车在江底完成位置交叠。当模型切换至低空物流航线图,红色光点已密布珠江口两岸——这些跳跃的光标如同穗莞协同发展的脉搏,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强劲搏动。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