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东莞植物园,王庆余别上第十三枚志愿者徽章,将印有《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传单分装进环保布袋。这位东莞好人志愿服务队队长身后,上百名"红马甲"在棕榈树林间铺开阵型——市能源集团党员志愿者手持垃圾钳深入灌木丛,垃圾分类协会专员架起四色垃圾桶模型,亲子家庭提着DIY材料箱奔向草坪。当主会场的启动仪式鸣笛时,二十多个镇街分会场的上千名志愿者同步弯腰,在晨光中开启这座制造业名城的年度文明仪式。
榕树荫下排列着三十米长的互动带。能源集团党群办主任王慧仪蹲在环保手工台前,手把手教孩子用奶茶杯制作多肉盆栽。"每片落叶都是可回收资源,"她指着刚清理出的棕榈叶堆,"就像我们'党建+公益'模式,把绿色理念种进下一代心田。"五米外的垃圾分类飞行棋地贴前爆发出欢笑,孩子们跳跃在画着果核、电池的格子里,每答对问题就赢得"环保小卫士"贴纸。这种将条例宣传化身为游戏的巧思,让现场三百份文明手册半小时内发放一空。
在月季园小径,市志愿者拓展服务总队的黄雪梅突然蹲身。她用镊子从排水沟夹出烟头,投进随身携带的"其他垃圾"收纳盒。"十三年捡拾数据最有说服力,"这位连续参与十二届的老志愿者翻开记录本,"2018年平均百米检出垃圾37件,今年降到11件。"她的记录本上,塑料瓶占比从42%降至19%的曲线旁,标注着"2023年全市垃圾分类亭覆盖率达95%"的政策节点。此刻分会场传来捷报:厚街分会场志愿者在体育公园清理出混投垃圾仅2.3公斤,创历年新低。
午后热浪中,亲子家庭在DIY区创造的奇思妙想成为移动宣传站。有孩子把矿泉水瓶改造成自动浇花器,有家庭用旧衣物缝制分类主题玩偶。市民李先生举着女儿制作的"电池怪兽"回收盒感慨:"环保意识比我们这代强太多了!"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即将入驻54个"城中村"示范点,与新建的66家城市阅读驿站共同构成基层文明矩阵。当夕阳给植物园镀上金边,王庆余抚摸着背景板上累计十三届的志愿者签名:"从最初72人到如今上千人规模,清洁行动已成东莞人的文明肌肉记忆。"
本次由市爱心志愿者协会与垃圾分类协会联合主办的活动,在东莞市志愿者拓展服务总队、生活垃圾分类莞香花行动志愿服务总队接力实施中,将文明基因植入城市肌理。随着最后一批亲子家庭带着自制环保袋离开,植物园入口的电子屏亮起新数据:主会场清理分类垃圾82公斤,较上届减少26%——这组持续下探的数字,恰是千万东莞人写给绿美家园的散文诗。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