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薄雾中,四块钢壳构件如史前巨兽肋骨悬于半空。6月23日晨,当521吨的庞然钢骨精准嵌入狮子洋通道东索塔基座,东莞海事指挥中心的无线电传来嘶鸣:"T9标第31节段对接完成!"这组相当于35头非洲象重量的构件落地,标志着342米高塔建设进度突破50%大关。在距水面200米的施工平台,焊花如瀑倾泻,映亮钢壳上"62-31"的鲜红编号——这座相当110层楼高的超级索塔,正在珠江口编织钢铁经纬。
钢壳运输船"粤运起重6号"船长陈水根至今心有余悸:"构件超出甲板三米,过虎门二桥时江流突然变向。"这种惊险贯穿整个运输链:每块钢壳面积堪比篮球场,却要穿越日均千艘船舶的通航要道。东莞海事局为此启动"血管清道"计划——智慧海事系统提前72小时推算潮汐窗口,无人机在距水面30米处悬停监测暗涌,三艘海巡艇组成三角护卫阵开辟绿色航道。在最近的水域协调会上,工程师指着三维水文图警告:"横梁吊装时若遇六级侧风,钢索摆幅将超安全阈值两倍。"
立体护航天网
在施工核心区,海事专员张锐的平板电脑正分屏显示四种监控:高空作业面的360°全景摄像头、海巡艇传回的浪高数据、气象台分钟级风速预警,以及水下声呐扫描的河床沉降情况。"上次发现锚杆偏移2厘米,就是靠这个多模态系统。"他点开3月17日的处置记录:当时钢壳T27段吊至半空,突遇能见度骤降,指挥中心立即启动"蜂群协议"——12架夜视无人机瞬间照亮雾区,智能驳船自动调整压载水仓,最终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这种"数字孪生"护航模式,已保障今年29船次钢构件、100件锚杆的精准落位。
当最后一道焊缝通过探伤检测,索塔施工总工摘下安全帽擦拭汗渍:"接下来31个节段全是百米高空作业。"江面巡航艇上,海事人员正用红外热像仪扫描新到港的T32段钢壳。指挥大厅的电子蓝图显示,整个索塔将在2026年合龙,届时这条跨越狮子洋的钢铁巨龙,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最强劲的动脉搏动。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