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话激活东莞乡村振兴 艺术家与诗人共绘乡村画卷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06-23 09:42:53
 
  6月22日上午,东莞展览馆内气氛热烈,由东莞市文明办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城乡文明融合创新实验室”策划的“从过客到归人——陈侗、杨华之对谈”分享会如期举行。活动以“文化润村”为核心主题,邀请知名策展人陈侗与“打工诗人”杨华之作为主讲嘉宾,吸引30余名文学爱好者、学生代表及社区文化骨干参与。东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全程督导,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艳红担纲主持,旨在通过跨界艺术探讨,深度解读文学创作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为东莞“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现场,陈侗的专题展览与杨华之的诗歌课堂交织,形成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参与者们穿梭于艺术与现实的边界,感受东莞城乡融合的独特脉动。
  活动开场,与会者首先步入陈侗的“直很潮东莞‘百千万工程’中的文化润村”专题展区。作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陈侗的《南社游》系列作品以行走者视角,生动再现茶山南社的乡村文明图景。解说员通过鲜活叙述,揭示作品背后对“记忆”与“真实”的哲学叩问,一幅幅画作不仅记录历史,更唤醒观众对乡土文化的深层认同。“艺术不仅是静态的记录,更是动态的唤醒,它让每个人重拾对故土的归属感。”陈侗在导览中强调。随后,杨华之登台分享,这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自身经历为轴,从工厂打包工到诗人的蜕变中,提炼出东莞城乡融合的诗意符号——他以“流水线”对“荔枝林”、“钢筋”对“祠堂”的意象对照,描绘这座城市的包容魅力。杨华之鼓励观众用文字捕捉生活细节,耐心解答创作疑问:“诗歌是普通人记录生活的最佳方式。在东莞,从工友到诗友的转变,让我在工余时间找到救赎。这里包容的环境,让每个建设者都能书写自己的故事。”现场互动频频,杨华之回忆道,东莞市委宣传部文化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资助其首部诗集出版,助他走出人生低谷,这份情感共鸣点燃全场热情。
  张艳红以“创作者的身份定位”和“文化润村的实践意义”为引,引导陈侗与杨华之展开深度对谈。杨华之坦言,拒绝“打工诗歌”的标签,坚持以“建设者”身份记录城市变迁;陈侗则自述“社会艺术家”角色,呼吁艺术服务公共文化,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在乡村落地。对话中,常平中学青鹤湾文学社社长柯子琳踊跃发言:“杨老师的诗歌让我看见平凡中的诗意,陈老师的展览赋予乡村全新维度。我计划组织更多学生走进基层,用文字绘出东莞乡村振兴的画卷。”东莞市文明办负责人总结道,这场对谈不仅拉近市民与名家的距离,更彰显“文化润村”的丰硕成果——通过唤醒乡土认同,东莞正以文化为纽带,连接城乡血脉,激发全民对家园的热爱与归属感。
 
  活动尾声,主办方通过“东莞+”“文明东莞”等平台全程直播,线上线下联动放大影响,吸引数千观众云参与。东莞市文明办承诺,未来将持续举办类似活动,鼓励市民以文艺形式投身“百千万工程”,共同书写东莞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这场分享会,如同一颗文化种子,在艺术与诗歌的浇灌下,于东莞沃土中生根发芽,孕育出城乡融合的无限可能。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