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精心打造的端午特辑“戏韵端阳”,于5月31日在CCTV-3综艺频道、CCTV-11戏曲频道及央视频同步热播,引发全国观众热烈反响。节目选择东莞市道滘镇作为录制基地,通过实景探访与戏曲演绎的鲜活模式,深度挖掘岭南水乡的非遗魅力,将东莞的文化底蕴推向全国舞台。央视文艺节目中心导演潘宁表示,道滘“戏曲+非遗+民俗”的立体生态,为栏目提供了独特样本,其粤剧曲艺基因、龙舟习俗及裹蒸粽制作技艺,成为节目鲜活的文化源泉。近年来,东莞频频亮相央视荧屏,从龙舟文化到潮玩产业,展现文化强市建设的创新探索,印证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城市发展路径。
镜头引领观众深入道滘镇永庆村、大岭丫村,流连于兴隆河畔的波光潋滟,穿梭于粤晖园的古典园林,这些实景成为节目的天然舞台。京剧名家宋小川、黄梅戏名家何云向非遗传承人叶建均学习包裹道滘特有的裹蒸粽,咸甜交织的风味透过屏幕勾起观众味蕾;粤曲名家梁玉嵘与嘉宾主持严尚嘉巧手缝制香囊,生动传递端午“驱毒避瘟”的智慧;东江河上的龙舟友谊赛将气氛推向高潮,越剧名家赵志刚与嘉宾们奋力挥桨,震天锣鼓与飞溅浪花交织,展现道滘水乡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节目还延伸至食品企业的非遗研学空间,记录裹蒸粽从食材精选到包裹的全过程,凸显匠人精神。央视的镜头不仅捕捉乡村古朴风貌,更汇集南北八大剧种经典剧目,在实景舞台上绽放异彩,让全国观众沉浸于一场视听盛宴。
道滘的文化底蕴为节目提供深厚支撑,其粤剧曲艺可追溯至光绪年间,全镇13个村的26个曲艺社全年上演约300场演出,并通过“粤韵金声”等活动推动传承。非遗元素如裹蒸粽和龙舟习俗活态传承,道滘镇高规格举办粽子节、美食文化节,打造大湾区首个裹蒸粽文化馆,推动“道滘粽”入选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本土企业持续创新产品,同时龙舟文化自1981年恢复赛事,每三年举办锦标赛,并引入女子龙舟项目,建立七星龙舟馆及“非遗进校园”工程。这些习俗非博物馆陈列,而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浓郁节日氛围为“戏韵端阳”注入真实土壤。节目播出后,社交平台话题“央视角儿来了端午”“道滘水乡太美了”热度飙升,观众纷纷赞叹水乡风光与民俗体验,广东博越营地朱扬坤感慨:“龙舟承载竞技精神,更联结乡情,赋能乡村振兴,愿以桨为笔推动非遗焕发新生。”
央视对东莞文化的持续聚焦形成现象级传播,龙舟文化多次成为焦点,2024年“龙腾湾区·潮游广东”龙舟季中,东莞作为主会场在央视新闻4小时直播占据“C位”,1200万人次见证水乡仪式;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联播》报道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18支港澳队伍与东莞同场竞技。潮玩产业彰显全球影响力,东莞作为“中国潮玩之都”,2024年财经频道《正点财经》揭秘85%国产潮玩在此诞生,原创IP加速出海;非遗与潮玩跨界融合,如千角灯制成3D金属拼图登上《走遍中国》。文艺精品频现,2023年“百花迎春”中东莞录制的《国乐合鸣<国乐耀大湾>》融合古琴、醒狮元素,引发热议;纪录片《制造时代》《寻味东莞》深度挖掘城市人文。非遗美食如茶山茶园松糕亮相央视科教频道《妈妈私房菜》,传递“步步高升”寓意。东莞正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以“七大文化”和“四张名片”战略,力争2026年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央视的镜头印证了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东莞实践。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