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立法十年:法治利剑铸就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5-05-30 09:31:03
 
  十载立法路,东莞从“新手”蜕变为法治先锋。2015年立法法修订赋予东莞设区市立法权,自此,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以19部地方性法规为刃,精准斩断发展梗阻,为这座制造业名城注入法治动能。从首部实体法《东莞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到全国首创《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每一部法规都烙印“莞味”,直面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产业升级痛点。数据显示,水土保持条例实施一年,治理流失面积10.28平方公里;零散工业废水条例惠及12000家中小企业,节省成本、降低风险。立法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护航GDP增速4.6%、全省第二的硬支撑。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直言:“单打独斗行不通,必须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这十年,法治已融入城市血脉,托起千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焦中心大局,立法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在生态文明领域,《东莞市水土保持条例》补强监管短板,助力2020年全省考核第二;《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与保障条例》让“东莞蓝”“水清滩净”成常态,2024年野生鸟类达354种,滨海湾新区成打卡胜地。社会治理上,出租屋管理条例提升治安信息采集效率,消防隐患整治率飙升;养犬管理条例推动文明养犬蔚然成风,助力东莞六夺“全国文明城市”。产业发展更借力立法突围: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固化“核审分离”“完工即投产”,推行涉企政策“免申即享”;零散工业废水条例创新“东莞模式”,被省人大常委会树为典型。这些法规精准回应千万人口城市痛点,从出租屋安全到非遗保护,无不体现精细化立法智慧——问题导向、莞味十足,法治供给成为改革加速器。
 
  创新机制凝聚合力,立法精度靠“开门纳谏”绣出。市人大常委会构建“1个条例+14个工作制度”体系,2016年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立法研究基地,2017年联动市政府成立法规起草小组,副市长挂帅,法工委全程介入。2018年携手市法学会设立咨询服务中心,广纳政府、高校、社会智力。立法专家、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评价:“东莞法规兼具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全过程民主贯穿始终:通过东莞人大网、微信公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渠道,发动数万人参与。例如,物业管理条例审议中召开30场座谈会,吸纳1934条建议;非遗保护条例调研时,石龙中山东社区负责人黄金华召集传承人座谈,“储备传承人”等建议被直接写入条款。数字人大平台让民意直通车高效运转,确保每部法规凝聚共识。
 
  法规生命力在于实施,宣传“三部曲”奏响知晓度。出台后,先行预热:东莞人大网、微信公众号、东莞日报发布省批信息,吹响集结号。举办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主旋律。全面宣讲:基层人大、联系点开展40余场活动,如零散工业废水条例宣讲覆盖2200家企业,送法上门确保落地生根。迈入新征程,市人大常委会誓言探索立法新路径,以法治根基托举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联系方式:公众可关注东莞人大网(官网)、微信公众号“东莞人大”,或通过3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31个联络单位反馈意见,法工委咨询热线待询官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