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校区展厅内,一本被红色印章覆盖的涉密文件影印件引发驻足,卷宗记载的基层公务员境外输送机密案撕开隐蔽战线缺口。在《国家安全法》颁布十周年之际,"国家安全海岛行"微展览以解剖刀式手法将11起涉密案件铺陈于聚光灯下:某科研机构博士生将量子通信技术参数标价出售,某高校社团骨干在境外社交平台编造"核电站泄漏"谣言,这些触目惊心的案情在电子沙盘与交互屏前形成具象化冲击波。展览策划团队透露,特别设置的"泄密成本计算器"装置,通过输入不同密级信息可即时生成量刑结果,已有327名学生在体验后签署保密承诺书。
东莞理工学院国家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李振涛现场解读称,展览中三成案例涉及"学术交流掩护下的技术窃取",两成案件源起"境外NGO资助的田野调查",折射出非传统安全领域渗透的复杂生态。展区中央的"国家安全树"立体模型以根系象征17个重点领域安全体系,叶片投影实时播放粤港澳大湾区反间谍实景演练画面,枝干处嵌着《数据安全法》《生物安全法》等新锐法律条文。值得关注的是,策展方专门复原某涉密实验室的物证陈列,烧杯内残留的转基因样本与破碎的监控探头残片,无声诉说着科技安全防线的脆弱性。
这场持续至4月25日的国家安全教育风暴,日均接待量突破2000人次,创下校园主题展览新纪录。在VR审讯室体验区,戴着虚拟现实设备的学生们直面"泄密者"的狱中自白,技术手段制造的沉浸式压迫感令参观者后背沁出冷汗。主办方透露,展览闭幕后将启动"国安卫士培育计划",从参展师生中遴选百人参与市级安全风险评估项目,真正实现从认知觉醒到实战参与的转化。
东莞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在巡视展区时强调,当前境外势力已形成"学术猎头+情报中介+舆情推手"的复合渗透链,某高校课题组发现的深海探测器异常信号,经鉴定竟与境外海洋测绘机构设备编码吻合,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安全威胁更需全民防线应对。展览闭幕当天,东莞国家安全机关将首次公开展示最新研发的"慧眼"反窃密检测系统,这套能识别纳米级窃听装置的黑科技,或将重塑重点领域的安防格局。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