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东莞市医疗助残领域迎来重大改革突破。市康复医院与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协议,共同组建的"康养联合体"在百人见证下揭牌亮相。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实现医疗康复与托养照护全链条融合的助残服务模式正式落地东莞,开创了公立医疗机构与托养机构跨系统协作的实践先例。
活动现场,市康复医院院长钟向阳以"破界·融合·赋能"为关键词阐述合作内核:"我们打破公立机构间长达17年的行政壁垒,将三甲医院的康复技术体系与托养机构的长期照护能力深度耦合。通过建立转诊绿色通道、联合查房制度和智慧康养数据平台,实现残疾人在医疗病床与托养床位间的零障碍流转。"据透露,该联合体已组建包含32名康复医师、64名护理人员的跨机构服务团队,配置智能康复机器人等尖端设备,预计每年可为500名重度残障人士提供闭环服务。
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党总支书记尹润枝现场披露关键数据:联合体将重点覆盖全市230张寄宿制床位资源,针对16-59周岁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开发"1+N"精准服务包。通过嵌入式医疗小组全天候驻点,将传统托养服务升级为包含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心理干预的立体化康复体系,预计使受助对象生活自理能力提升40%以上。
市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陈惠英指出,此次合作是东莞贯彻《"十四五"残疾人保障规划》的标杆性实践,三方面创新具有全国示范价值:首创公立机构跨系统资源协同机制,构建"筛查-治疗-康复-就业"全周期数据链;破解医养分离顽疾,实现医疗资源向社区托养端口前移;建立财政资金与医保支付的协同补偿模式,确保低保家庭零费用享受高端康复服务。数据显示,该模式推广后可使残疾人重复住院率下降28%,社会再就业率提升至15%。
签约仪式后,首批20名托养对象已启动联合康复计划。据项目组透露,年内将建成覆盖全市33个镇街的康养联合体服务网络,同步开发残疾人能力评估数字化系统,为全国医养结合改革提供"东莞样本"。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