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以古树名木保护为抓手,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最新普查数据显示,该镇现存47株古树名木,其中8株为树龄超300年的二级古树,39株为百年以上三级古树,以榕树为主体构成独特的生物文化遗产矩阵。
在石水口村东江纵队旧址,一株127年古榕树成为政企协作的典范。今年东莞市三基音响科技通过绿美广东平台完成认捐,标志着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进入实质运作阶段。镇农林水务局负责人透露,年初启动的"古树认捐绿美有我"行动已吸引十余家企业接洽,专项基金规模突破百万。
古村落迳联的生态治理更具标本意义。两株422年树龄的细叶榕依托"林长制+"保护体系,实现从物理防护到生物防治的系统化管养。镇村两级建立的"一长两员"机制,通过15名镇级林长、38名村级林长、22名护林员和19名监管员的网格化布局,将每株古树纳入实时监测网络。
技术创新与制度突破双轮驱动成效显著。2023年专项巡查中,专业人员运用根系探测仪和树体雷达扫描技术,成功抢救2株濒危古树,破获1起违法破坏案件。47株古树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已实现生长数据动态更新,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92%。
在保护实践中,桥头镇探索出"科技养护+文化激活"的复合模式。薰莱亭古树群通过环境清理和微生态修复,转型为融合历史教育、生态科普的公共空间。镇文化站计划联动教育部门开发校本课程,利用AR技术还原古树生长轨迹,培育青少年生态守护意识。
未来三年,该镇将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古树基因库建设,同步推进认养人冠名制度和社会监督员机制。分管副镇长强调:"我们正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传承,让每株古树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活态展陈。"随着保护体系迭代升级,这座岭南古镇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绿色编年史"。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