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这座万亿GDP工业重镇,一群隐匿于流水线与市井间的素人写作者正颠覆传统文学圈层认知。石材师傅曾为民用20年写下400首"石头诗",清洁工王瑛以《擦亮高楼清洁女工笔记》记录城市褶皱里的生存哲学,体育校长章新宏坚持14年书写6本办学日记——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文字,构建起当代中国最鲜活的文学图景。
这座"世界工厂"的文学觉醒始于上世纪80年代打工文学萌芽。当流水线上的打工诗人用诗句对抗机械重复,如今的素人写作已突破单一阶层叙事。烧烤摊主温雄珍将婚姻变故写成生命史诗,书法教师熊锋在激光焊接机轰鸣中捕捉工业美学,菜贩黄立明用文字解构都市异乡人的身份焦虑。他们的创作挣脱"车间文学"框架,形成覆盖52个行业的创作矩阵。
东莞市文联的"全链条培育计划"为草根写作者铺设进阶通道。从建立全国首个打工文学创作基地到实施"湾区新大众文艺"战略,东莞通过创作津贴、出版扶持、名家结对等机制,将1800余名素人作者纳入培育体系。《作品》杂志近三年刊发素人作品超200万字,花城出版社年内将推出清洁工笔记单行本,文学期刊与商业出版的联动打破精英话语垄断。
"当写作成为新蓝领的精神刚需,我们需要警惕过度规训带来的异化。"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研讨会上警示,原生经验的粗粝感正是素人写作的核心价值。评论家柳冬妩发现,东莞写作者年均创作量达1200万字,其中73%作品保留方言叙事与行业切口,这种未经学院派打磨的文本反而构成对主流文学的补充。
东莞文联主席张彤飚透露,城市正在筹建"素人写作数据库",通过AI技术分析打工群体的创作轨迹。当流水线工人用手机备忘录书写成为新常态,这座制造业大市的文学实验揭示着更深层的社会变革——在机器轰鸣声中,每个平凡生命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坐标系。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