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13时,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迎来关键节点——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东引运河特大桥首根桩基在东莞沙田镇完成混凝土浇筑。这座横跨大湾区核心水道的控制性工程,通过全流程数字化施工体系,实现垂直度偏差0.3%的毫米级精度,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奠定技术基准。
在日均通航量达300艘次的水域环境中,建设团队运用"双钢护筒+泥浆循环"创新工艺,配合千万级智能监测系统,破解了航道保护与施工效率的平衡难题。施工现场三台自动化搅拌车协同作业,智能温控系统将C30混凝土入模温度精准锁定在28℃±2℃区间,全站仪实时生成的三维模型显示施工参数全程受控。
占地2.6万平米的智能钢筋加工中心内,30余套自动化设备构建起工业化生产线。通过BIM模型指导下的激光定位技术,直径2.2米桩基的钢筋笼加工误差压缩至5毫米,螺旋筋间距合格率达100%,将传统72小时的制作周期锐减至28小时。预制梁场同步推进"纵列式+阶梯式"组合工艺,使模板安装效率提升37.5%,蒸汽养护周期优化42.9%。
作为狮子洋通道与环莞快速路的战略连接点,该标段工程总投资7.4亿元,涵盖2座特大桥及9座匝道桥建设。项目团队建立立体化施工管理体系,从泥浆池防渗到孔口防护系统,全面执行广东省公路工程标准化规范。建成后将压缩东莞港至广州南沙40分钟物流时效,强化大湾区港口群协同效能。
"首桩浇筑标志着智慧交通动脉正式激活。"项目负责人透露,150亩预制梁场已部署5条智能生产线,12米移动台座正在预制百吨级箱梁。随着塔吊群进入满负荷运转状态,这座融合数字孪生、绿色建造技术的湾区新地标,正朝着36个月总工期目标全速推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