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横沥镇西环路与恒泉路红绿灯路口施工现场发现,这项牵动数万市民出行的截污管网应急抢险工程正面临地质与气候双重考验。工程团队在流砂地质与地下水位高位运行的复杂环境中,以"与时间赛跑"的姿态推进建设,目前已完成东杰学校段路面修复,进入关键养护阶段。
据工程指挥部披露,该区域地质构造堪称"工程禁区"——流砂地质占比超80%,细砂含量达90%,叠加去年汛期创纪录的降雨量,导致地下水位持续突破警戒线。在顶管施工阶段,单是洞口开孔就因漏砂漏水问题反复注浆加固达17次,直接导致工期延误45天。
"这不是简单的管道铺设,而是在流动沙盘上搭建生命线。"项目总工程师向记者展示的监测数据显示,施工区域地下水位较常年高出2.3米,管道埋深达10.5米,相当于在四层楼深的水下作业。为确保施工安全,工程团队采用三维地质雷达扫描+智能注浆系统,每推进1米需进行三次地质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该工程与X195县道大修工程形成"双轨并进"格局。目前大修工程已完成康乐路、北环路等5.4公里路段改造,唯余250米截污管网段尚在攻坚。两项目联动实施后,将实现道路通行质量与服务能级的双重跃升,预计片区交通效率提升40%以上。面对市民关切,横沥镇城建局负责人回应:"我们正以小时为单位倒排工期,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力争提前15天完成主体工程。"数据显示,工程团队已投入三班倒作业机制,施工人员从原定的80人增至150人,设备投入量翻番。
莞讯网观点:民生工程不应止于按期交付,更需建立全过程透明机制。在攻坚技术难题的同时,主管部门应加强施工信息动态发布,用数据可视化消除公众疑虑,让城市更新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