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道路。
作为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非遗是宝贵的富矿。随着国潮回归和复兴,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拉动了一个万亿级的服务市场。
省人大代表黄晓丽、曹永浩、柯颖、黎锡康、黄玉连等建议,深入挖掘和利用村镇非遗资源,推动非遗小镇、村落建设,发挥非遗在“百千万工程”中的更大作用,推动非遗全面融入现代生活。
调研:广东非遗资源丰富 整合开发力度不足
非遗是源于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一个地域的文化自信和生命力,需要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
五位代表指出,非遗作为一种在地活态传承的传统文化,与当地长久以来的民风民俗、生态资源、经济生产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对于当地建设具有文化传承、生态维护、产业经营、社区营造等多重价值和意义。
非遗特色村镇百花齐放,文旅城产人全面振兴,实现“破圈”突围、永续发展。非遗大多分布在村镇。东莞代表团调研发现,全国各地在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尝试。
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为例,小镇建筑体现本地苗侗文化,以本地非遗为主题和特色,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开业三年多来,小镇累计接待客流2000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旅游产业成为丹寨新的支柱产业,带动丹寨全面发展、百姓脱贫致富,成为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
五位代表指出,2021年公布的142个广东特色小镇,也有涉及非遗特色小镇,如花都岭南盆景小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成效显著。不过,广东非遗资源丰富、保护举措多样,但地方整合开发配套宣传力度不足、难成规模气候。
“近年来,国潮兴起,广东潮汕英歌舞、东莞赛龙舟等非遗也火了一把,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文旅、文创等配套举措如何及时跟上,还有待改进。可见,广东非遗特色村镇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五位代表表示。
建议:打造非遗产业链 赋能“百千万工程”
五位代表建议,要从政策引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流量赋能多方发力,推动非遗特色村镇建设,赋能“百千万工程”。
建议提出,由省发展和改革委牵头,联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相关部门,研讨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南,鼓励各地结合广东特色精品村、文旅特色村的建设成果,选择条件具备或基底较好的村(社区)、镇(街),整合资源、系统开展非遗特色村镇建设。
为打造非遗特色村镇省级示范点,五位代表建议,由广东省发改委牵头,联动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评选若干特色鲜明、潜力较大的非遗小镇、非遗村落开展示范点建设。“示范镇村需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非遗人才培训培养、创新项目研发以及非遗产品推广等关键环节,科学持续地推动非遗特色村镇建设。”
同时,各非遗特色村镇应实施“政府引导+市场投入+高校支持+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要积极引入和整合高端发展要素,打造集生产、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非遗特色村镇在拉动乡村旅游、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强大动能。
“‘90后’和‘00后’正在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非遗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等传播渠道影响力强。”五位代表建议,非遗特色村镇可以参考借鉴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开展非遗村镇线上营销推广,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与认同感,吸引更多游客与投资者关注,助力“百千万工程”目标的高效落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