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充电枪、充电桩等配套设备需求激增,但其核心材料曾长期被国外垄断——充电接头需耐受高电压大电流,要求绝缘、导热、阻燃性能兼备;充电桩外壳需抗低温、抗老化能力过硬。广东伟的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伟的新材料”)董事长龙志雄介绍,公司十年磨一剑,成功打破这一壁垒,研发出无卤阻燃增强聚酰胺(TcPA)和硅氧烷PC两款关键材料。TcPA以PA塑料为基体,融合陶瓷类粉体或纤维,解决充电接头易碳化痛点,成为新能源充电、储能接头的优选材料;硅氧烷PC则通过在PC塑胶中接入硅元素,实现低温延展性优异,韧性保持率超80%,耐受十年以上日晒雨淋,成为充电设备外壳的理想搭档。2018年产品成熟后,不仅实现国产替代,还倒逼国外产品降价,如今应用于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电池组件,以及国家电网储能设备和5G基站外壳,为中国新能源、新基建筑牢材料根基。
伟的新材料的研发大楼内,40多台检验和试验设备高速运转,覆盖高分子材料从分子量IR元素分析到应用场景模拟的全链条测试。创新底气源自硬核人才引擎:一支6名专家领衔、30名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常年扎根实验室,研发人员占比超五成,每年投入稳定在营收5%以上。2024年研发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现有产品迭代及未来产业布局,如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成果亮眼:硅氧烷PC量产即用于国家电网充电桩和柳州五菱项目,现批量供应比亚迪、广汽埃安等车企;TcPA系列导热尼龙入选工信部重点新材料目录,硅氧烷PC制备方法荣膺2023年“中国好技术”称号。企业坚持“上下游通吃”战略,自主研发无卤阻燃助剂等上游核心环节,避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获37项专利授权,通过CQC、UL认证,具备定制配方能力,年营业额稳定在3亿元左右,合作伙伴包括华为、欧普照明等国际品牌。
站在新起点,伟的新材料正推进“三代产业”战略:稳定销售一代、推广成熟一代、研发储备一代。龙志雄表示,企业在巩固新能源汽车、储能、5G领域优势的同时,瞄准航空航天高端领域,全力研发聚酰亚胺(PI)、碳纤维复合材料(LFT)等未来材料。公司将继续深耕产业链深处,把全链条话语权握在手中,为国产新材料攀登更高峰注入动力。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