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镇高压线塔下,巡线员王英倡指尖掠过破损的"莞峯甲线26号"标牌裂缝。他打开手机APP勾选"35kV""耐候铝板"参数,十公里外办公室骤然响起机械运转声——双关节机械臂从料仓精准抓取银色板材,激光振镜在蓝光中蚀刻字符。当灼烧声停止时,电子屏跳出"10分07秒":输电线路的新"身份证"已制作完毕。这是东莞供电局蔡晓峰工作室的颠覆性成果:全网首台智能激光标识牌雕刻机正将补牌周期从半年压缩至1天。
技术攻坚藏在机械臂的毫米级运动中。2022年初代机曾因依赖人工换料折戟,如今2.0版料仓暗藏玄机:六层抽屉式储料架按电压等级分区,红外传感器自动识别板材厚度。工作室成员调试时发现,0.5毫米的厚度误差会导致激光焦深偏移。2024年10月完成的升级中,双编组机器人关节模组新增压力反馈,抓取动作精确至0.1牛顿。"就像让机械手学会掂量纸张。"蔡晓峰点着控制屏上的三维模拟图,碳纤维新标牌仅重1200克,正被无人机吊往深山。
在樟木头镇作业现场,工程师沈志明遥控的无人机悬停在40米高空。机腹垂下的挂杆缓缓抵近塔架,"咔嗒"声通过传感器回传——电磁锁已咬合横梁。团队经四轮测试突破的"防点头配重系统"此刻发挥关键作用:电机重心前移15厘米,抵消了山风引起的摆动。三分钟后,新标牌反光层在夕阳下闪烁,而从前工人登塔更换需系挂两重安全绳。随着APP新增的"缺陷地图"功能上线,全市986基高压塔的标牌状态正实时更新。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