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中心组团扩至八镇街(园区)

经济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9-17 09:29   热门评论
  东莞城市中心组团扩至八镇街(园区)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出炉啦,这是东莞建市以来,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昨日,记者从东莞市城乡规划局获悉,《规划》草案及相关图纸正式进入公示阶段。在报送东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全市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为950万
 
  《规划》提出,东莞城市发展目标是国际制造名城和现代生态都市,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努力争创中国制造样板城市。本次规划区范围为东莞市域行政区范围,包括4个街道、28个镇,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包括莞城、东城、南城、万江4个街道,总面积为222.4平方公里。
 
  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当中的中心城区范围并没有包含寮步镇西北的7个自然村——下岭贝、岭厦、新旧围、霞边、横坑、竹园和上屯,中心城区的面积也从原来的237.6平方公里缩减至222.4平方公里。
 
  在建设用地日益紧缺的现状下,新一轮城市总规为东莞的用地规模划定了一个新的警戒线——到203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全市总面积的50%以内,约12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中心城区总面积的70%以内,约156平方公里。
 
  《规划》草案预测,到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约为950万,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约为160万人。
 
  市区松山湖生态园成中心组团核心
 
  东莞的城市发展将实施“分区统筹,强心育极,对接湾区,联系广深”的空间发展策略,以“经济区”的理念统筹市域空间发展,构建“一中心四组团”的新型空间格局,跨镇域整合配置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资源,不同类型地区采取差异化的引导调控策略,实现分区统筹发展。
 
  主动对接珠三角区域发展,共建湾区高端服务轴,打造深莞惠、穗莞等合作平台,加快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东莞从“中间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
 
  东莞未来最具竞争力的高品质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就是新划定的“中心组团”,包括莞城、东城、南城、松山湖(含生态园)、茶山、寮步、大朗、大岭山等八个镇街和园区;中心组团当中,更为核心的区域则是市区和松山湖(含生态园)。
 
  另外,还将松山湖、生态园、虎门港、长安新区、水乡新城、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南城国际商务区、东莞火车站地区、虎门中心区、常平中心区、塘厦中心区划定为特别政策地区,加强规划管控,制定鼓励发展政策。
 
  未来十五年总体规划抢鲜看
 
  ●共建粤港澳国际大湾区
 
  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深度拓展与港澳台合作,主动对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建粤港澳国际大湾区。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深莞惠+汕尾、河源”新型都市圈的建设为契机,促进产业合作,促进区域边界地区合作发展,健全区域合作发展机制。
 
  绿色发展:全市生态用地规模不低于全市总面积的50%;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公共设施和城市空间品质,营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转型:实施“东莞制造2025”,坚定制造业强市、创新型经济强市方向。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促进内外需市场协调发展,扶持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经济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农业为辅助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社会融合:建设和谐多元包容城市,加快异地务工人员融入东莞步伐;推进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规范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建立和谐稳定、与人口结构特征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制。
 
  分区统筹:以同类型经济区一体化的思路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通过空间治理模式的调整,实现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促进东莞从相对单纯的空间供给转向综合性的空间治理。实现组团间的差异化发展。
 
  ●构建“三带、三核、多片、多廊”生态格局
 
  以莲花山系、东江和狮子洋为生态骨干,以山、水、林、田、湖等为重要生态要素,构建“三带、三核、多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
 
  “三带”:即市域内重要的区域性生态带,包括东江生态带、狮子洋生态带和莲花山脉生态带。
 
  “三核”:即市域内重要的大型区域性生态绿地,包括西南部生态绿核(同沙生态园-黄旗山城市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中南部生态绿核(黄牛埔森林公园-宝山森林公园-巍峨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和东南部生态绿核(银瓶山森林公园-银瓶山自然保护区)。
 
  “多片”:即市域内由片状生态要素组成大型绿色开敞空间,主要包括农林地、大型城市公园和湿地公园等。
 
  “多廊”:即市域内发挥组团生态间隔等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廊道,主要包括市域区域性绿道、河流水系廊道、森林廊道和饮用水源保护廊道等多种线性廊道。
 
  征集令
 
  东莞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市城乡规划局邀请市民,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出宝贵意见。
 
  网 站:东莞城乡规划局网站http://dggh.dg.gov.cn/
 
  电子邮箱:dgzg2030@163.com
 
  微信微博:“东莞2030”
 
  传真:0769-22498372
 
  意见箱:东莞市东城中路市城乡规划局一楼办事窗口处
 
  书面邮寄:东莞市东城中路城乡规划局总规办,邮编523129
 
  ●市区划分为19个城市发展单元
 
  引导中心城区建设从外延空间拓展向内涵品质提升转变,不断完善功能、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综合服务中心、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和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区。
 
  中心城区形成“山水环城、一主三副、十字展开、单元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新一轮总规把市区划分为19个城市发展单元——分别是南城中发展单元、南城北发展单元、南城南发展单元、南城西平发展单元、水濂山发展单元、水濂发展单元、莞城发展单元、东城滨江发展单元、东城东发展单元、东城主山发展单元、黄旗山发展单元、黄旗南发展单元、同沙发展单元、牛山发展单元、万江中部发展单元、万江龙湾发展单元、万江新中心发展单元、万江西南部发展单元、万江西北部发展单元。其中,7个居住用地集中且以生活服务主导功能发展的生活单元——东城中心发展单元、黄旗山南发展单元、西平发展单元、东城滨江发展单元、万江新中心发展单元、万江中部发展单元、万江龙湾发展单元。
 
  保护自然山水,强化“南山北水城中央”的整体空间格局;构建由行政文化中心、南城国际商务区组成的城市主中心,以及莞城、东城、万江三个特色城市副中心;连接区域功能节点和交通枢纽,串联特色资源,构建“ 东莞大道-东城中路-莞龙路”综合功能发展轴与“松山湖大道-八一路-鸿福路-银龙路”山水特色发展轴;根据主导功能区划,形成19个城市发展单元。
 
  ●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300公里
 
  新一轮总规透露,以轨道交通为重点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完善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等市域骨干交通系统,支撑分区统筹战略,推动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坚持以人为本、公交优先,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在中心城区,构建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中运量公交(现代有轨电车、快速公交)为骨干补充,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2030年公交分担率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除了目前规划的4条地铁线路,远期东莞还规划了更多地铁线路——保留原《东莞市轨道建设规划》中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的线位方案,优化调整4号线线位,增加4号线支线,衔接深圳城市轨道4号线,远期增加东南组团、东北组团、西北组团3条预留轨道交通通道。
 
  这样一来,东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将超过300公里,共设置车站80多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8座,途经32个镇(街)。(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