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甄瑞潮率部分市人大代表走访高新技术企业
东莞400多名人大代表分组赴镇街园区,走访百家高新技术企业,传递出强烈信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东莞城市意志
黄河放下了手头上的业务,准备向人大代表“建言”。这是他作为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第一次会见人大代表视察小组,也是他们公司落户长安以来的第一次。
8月18日这一天,黄河或许不知道的是,如此形式的走访不只是劲胜一家,也不局限于长安,而是覆盖整个东莞32个镇街、上百家高企。全市400多名人大代表组成33个视察小组分赴镇街、园区,视察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如此规模与声势,不仅是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组织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视察活动,也是我市人大代表活动形式创新的一次重要转变。
走访活动次日被很多媒体形容为“在广东实属罕见”。诸多的“第一次”传递出的信息是,东莞扶持高新企业不局限于一个部门、一个园区,而是上升为城市意志,呈现东莞全市上下齐心合力扶持高新企业的发展景象。
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场东莞必须打赢的关键一仗,市人大不只有“访”、不只是“问”,而是要形成一份翔实的报告,为东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招、献策。
城市意志
东莞制造亟需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中强筋壮骨,向生产率的提升发力,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
8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走访百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400多名人大代表组成33个视察小组分赴镇街、园区,视察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
在此之前,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河从未接待过类似人大代表视察小组的团队。
对人大代表谈点什么?提些什么建议?黄河认为,人大代表为人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没有拘束。
就在8月18日当天,类似的东莞上百家高新技术都接待了人大代表视察小组。如此规模与声势,走访活动次日便被很多媒体形容为“在广东也实属罕见”。
人大代表为何集中走访高新企业?
“紧紧抓住高新技术这个牛鼻子。”年初至今,这句话多次被省委、市委主要领导提起,折射出了全省、全市对高新企业空前的重视。
市委党校一位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东莞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注的重心和共识,已经体现在各个层面,不再只是单纯强调这一战略的重要性,而是逐渐更多地研究具体如何落实,已经不只是宏观原则性的指导,而是逐渐聚焦于高新技术企业等具体层面。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进一步凸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着力点。
高新企业强在哪里?据市政府透露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东莞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5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仅次于深圳、广州。其中,民营高企551家,外资高企169家,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仅是2014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8.2%。
从数据分析可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东莞发展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人大代表走访的百家高新企业,一定程度上就是东莞未来的“潜力股”。
事实上,历经30多年高速发展,东莞制造依然是产业重心,世界工厂的地位也不可轻言让渡。然而,低端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急剧衰减,东莞制造亟需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中强筋壮骨,向生产率的提升着力,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
“创新驱动战略已经上升为东莞的城市意志。”分析人士指出,东莞今后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科学技术这个要素越来越重要。如何让企业更好地发展?政府及各方要围着企业转,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样转才能顺起来;其次,企业要围着市场转,企业要和市场实际需要进行对接。
不只是“访”
市人大将把视察中发现的问题、企业代表建议收集整理,并形成详实的报告,为东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献策。
黄河揭了劲胜的“家底”,将企业科技创新、收购创世纪、从代工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战略思路,向代表们一一阐述。同时,也围绕企业面临的用地、员工子女教育等问题,向代表们掏出了“心窝话”。
黄河认为,代表们来自各行各业、视野广,虽然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没有给予直接的解决,但代表们从宏观层面了解了企业的呼声和需求。“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他建议代表们今后多互动走访,渐渐了解企业。
与黄河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迈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中延。他认为,代表走访企业是一个好的现象,他呼吁多举办这样的走访活动。
“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尹洪卫认为,活动体现了人大组织对该领域企业的重视,是对受访企业创新工作的一个肯定,也传递了企业发展必须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大趋势,让企业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如何利用政府的创新政策引导自身创新项目。特别是结合发展趋势、政策和企业当下发展实况开展的研讨交流,进行了智力碰撞、分享了其他高新企业创新经验,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想法或方法。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人大的平台向政府部门进行反馈,让企业少走一些弯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太妙,从官方公布的一些数据可以感觉到非常严峻。人大代表集中走访企业、关注企业的疾苦是履职的创新。”东莞钜大电子副总经理李贵坦陈,他不在乎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会否立马得到解决,而在于走访活动形成的氛围、机制。
李贵说,在人大代表关注企业的氛围下,相信代表们在将来的一段时间会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难题,从而从面上推动东莞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正如李贵所期望,代表走访并非停留在形式上。据了解,走访活动结束后,市人大将把视察中发现的问题、企业代表的建议收集整理,并形成详实的报告,为东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献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市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战略部署的落实,带动全社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对代表而言,集中视察、走访是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的重要创新。市人大代表、长安镇实验中学心理咨询主任邹萍坦言,过去也常常走进企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此次走访百家高新技术企业活动,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接触到企业高层,倾听企业的诉求,还属第一次。
有人大代表反映,过去代表们提交人代会的建议中,“关注民生”的建议所占比例最大,关注企业发展的相对较少。此次集中视察,不但是代表活动的形式创新,其实也释放出一种信号,引导代表关注企业发展。 议而有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东莞必须打赢的关键一仗,全市各个层面要在行动上通过扎实举措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东莞经济增长正变速换挡走向新里程,从高速度到新常态,长期积累的深层潜在风险会渐次释放,“中等收入陷阱”的警钟也将不断敲响。经济原有的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动力又在哪里?
“关键在人才。”李贵针对企业留住人才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认为,如何创新是企业做的事情,但创新关键是要留住人才,希望政府做好企业人才安居乐业的配套方面的建设。黄河则提出“解决好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把人留住。”
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东莞原有的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际,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不断流失,政府主导、政策刺激的模式也难再复制。发展转型已是大势所逼,培植新动力才能走出新局面。这新动力,应该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靠的正是人才。
时下,打造人才高地已是城市竞争共识,人才争夺愈演愈烈。引进一个人才,就可能带动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
德国、日本为什么能在世界制造业的竞争中保持旺盛活力,一路引领在前?丁力认为,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他们的职业教育和蓝领创新,得益于他们不拘一格的人才社会评价和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及各方共同努力”。
通过走访高新企业、倾听企业的心声,人大代表们更加坚定地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东莞必须打赢的关键一仗,全市各个层面既应在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更要在行动上通过扎实举措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生根。
多位参与视察的人大代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创新发展早已时不我待,哪些抓手现在看得准又实在管用?必须承认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也会选择具有不同特色的抓手,但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无疑具有共性特征,堪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
代表们表示,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如果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上不来,创新驱动就是一句空话。这就需要东莞政企及各界共同努力,努力使创新驱动成为东莞发展的主动力,使创新型经济成为东莞经济的主体,最终使创新落实到实实在在、可以检验的发展成果上。(记者 潘少婷 高志全)(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