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

经济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8-21 08:43   热门评论
  东莞: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也因此常常被人误解为“文化沙漠”。事实上,早在2001年,东莞就提出“文化新城”战略。2010年,东莞适应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提出“四个文化名城”建设。如今,东莞正逐步向文化之城转变。
 
  正如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所说,东莞不仅能制造玩具家具、服装鞋类、电子电脑等物质产品,还能制造文化产品,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之城、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回顾: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东莞奇迹”。然而,在很多人眼里,东莞是一座“世界工厂”,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沙漠”。殊不知,如今的东莞,正在逐步向文化之城、生态之城转变。
 
  近年来,东莞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依靠城市文化战略,使“东莞制造”插上文化创意的翅膀,提升城市软实力。以东莞(东城)保利文化艺术制作基地为例,借助国家顶级创作团队的专业与实力, 短短3年时间,该基地相继推出了《三毛流浪记》、《钢的琴》、《王二的长征》等作品,作品纷纷走向了全国。
 
  事实上,早在2001年,东莞就提出“文化新城”战略,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和“音乐剧之都”。2010年,东莞适应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大力实施“文化名城”的战略,明确提出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东莞于2013年11月正式创建成为了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世强向记者介绍说,“文化新城”建设的十年,东莞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文化阵地。
 
  除了市级层面的文化事业建设,东莞的各个镇街、社区也不甘落后。长安镇乌沙社区党工委书记蔡国栋介绍:“未来五年,乌沙社区将投入1500万元左右打造‘文化乌沙’。” “文化乌沙”从撰写村志、编辑便民刊物、训练社区篮球队、开办学生文艺兴趣班等基础活动做起,重在让村民自发参与,发掘文化人才,同时规划建设文化大楼、艺术雕塑、法治文化公园等硬件文化设施。
 
  市民:常逛图书馆 感觉很幸福
 
  张健今年34岁,湖南永州人,目前在南城一家电子厂做管理,月收入七八千元。“在东莞十几年,感觉东莞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文化基础设施。”张健说,由于自己文化水平比较低,自己又不想一直做流水线员工,所以总是想找一些技术和管理类的书看看。“刚开始只能去书店看,但书店的书太少,而且价格很贵。”张健说,自从市图书馆建好以后,他成了“常客”。
 
  每到周末,张健就会骑着自己的二手自行车到东莞市图书馆看书,有时候看到旁边的玉兰大剧院有演出,如果价格合适,自己也会买门票进去看。“以前的生活很枯燥,上班之余只能睡觉和打桌球,但这几年自己的生活骤然丰富起来了。”张健说,现在自己不仅能够看很多书,还能欣赏到艺术表演,感觉非常幸福。
 
  近年来,随着东莞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东莞市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前,当当网发布的“当当年度图书消费报告”称,东莞人去年网购图书475万册,成为全国非直辖城市最爱买书的十大城市之一。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层次的提升是自然的,政府的职责,在于顺应需求,因势利导,引导更多人爱读书,读好书。
 
  数读:文化名城体现在哪里?
 
  钱
 
  5年投50亿元建“四个文化名城”
 
  2010年,东莞大力实施“文化名城”的战略,明确提出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13年11月正式创建成为了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指出,在连续10年全市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比例均超过1%的基础上,设立了五年每年10个亿的“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
 
  书
 
  市图书馆一年阅读量700万人次
 
  2005年,东莞投入1.73亿元建设了总面积44654平方米的市图书馆,随后51个分馆、102个图书站又覆盖了所有镇街、社区。“当初有人担心图书馆是‘靠钱砸出来的形象工程’,没想到开馆后门庭若市。”东莞市图书馆馆长李东介绍说,去年,东莞市图书馆阅读量达713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近400万册,居广东各地级市之首。
 
  此外,东莞图书馆实施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在全国首创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推出全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和第一台图书馆ATM,与32个镇(街)共同构成了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泡馆子”成了很多家庭的节假日生活常态。(记者:吴城华)(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