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东莞存款总量就从9000亿元迈进了“万亿俱乐部”。截至7月末,东莞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0067.8亿元,成为继广州、深圳、佛山之后省内第4个存款规模达到万亿元的地区,东莞存款总量在全国非省会地级市中排名第4,标志着我市金融实力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存款余额破万亿无疑是东莞金融发展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其所标示的深远意义令人鼓舞。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东莞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仍无法掩盖“新常态”发展带给居民的巨大红利,东莞“藏富于民”的传统使庞大的居民财富得以沉淀,而这也是东莞之所以被称为“金融绿洲”的基本构件。
当然,同时不必讳言,银行存款余额连创新高,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民间资金涌入银行说明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仍然比较狭窄、投资方式比较单一,这是全国的问题,在东莞这个民间藏富之地,就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仍然较低的存贷比说明,存款有效利用还有不小的挖掘空间,如何用好巨量资金仍是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目前,东莞仍然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越坎的关键期,不管是中短期的稳增长,还是长期的调结构,都需要庞大的金融资源支持,这就需要疏通渠道、创新手段,将民间资本、存款余额等“活水”切实有效地注入实体经济等领域。
首先,以建设“金融强市”为目标,发展壮大金融业,本身就是东莞转型升级的一部分。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在现代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随着三大产业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结构性转换,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地位越来越上升,发展壮大金融业本身就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意。一般认为,金融过度虚拟化是衍生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正是这一警惕意识的产物,但这并不是抑制、压低金融业独立价值的借口。相反,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应该继续得到维护。反观东莞,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对GDP的贡献率仍需继续提高。只有从这个角度认识金融业的价值,做大做强金融业,才能为转型升级服务奠定基础。
其次,针对转型升级的重点,庞大的金融资源需要继续加大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用金融“活水”浇灌创新驱动。制造业是东莞经济之根,而这一传统产业从原来旧模式转换升级为新模式,比如“机器换人”、“无人工厂”等,都需要大量金融资源支持,于此,金融业需要创新手段和产品,比如继续加大力度推广融资租赁等,并且与财政扶持资金形成衔接、互补,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全链条的服务。
再次,对于各界诟病已久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社会资金除了银行存款的渠道,需要更多的投资释放途径,因此,必须继续致力于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而初创期的小微创新企业恰恰融资最难,因而除了银行渠道,社会资金如果能进入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形成通畅的金融血脉,将有望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作出贡献。另外,随着股市注册制渐行渐近,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服务创新型上市企业的通道,也是接下来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的一个重点。(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