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县正路商业行政文化三味并存

经济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7-16 08:42   热门评论
  莞城县正路商业行政文化三味并存
 
  即使处于老莞城的中心、商业的旺地,县正路依然保持独有的雅致与清静,与繁华交融却静如止水,与喧嚣交集却泰然自若,只有深处其中,才能触及心灵的细腻与厚重。县正路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见证了旧城的演绎,白玉兰树坚守着“一身正气”的诺言,守望着花开花落的时节,让花香飘溢,让生机盎然。
 
  县正路南起东正路北侧,北至万寿路中段,正对着昔日的市委市政府大院。从地名看,县正路充满了行政味道,“正”字寓意“风正帆悬”、“一身正气”、“正气凛然”等涵义。那么,既然名为“县正路”,利应有“县城”之意。老莞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街道文化源远流长,“县正路”带有浓郁的历史痕迹,东莞的历史演变由此略见一斑。由史料记载,县正路始名县正前街,因位于县署正前面而得名,正是印证了这一推断。其实,从字面上解读也不难,尤其市委市政府大院与其相呼应,结合起来解释就很容易了。
 
  莞城始建于唐至德二年,至今有1250多年历史。唐至德二年(757年),东莞县治从宝安的南头迁到莞城的到涌(即市委市政府大院所在地),自此以后,莞城就开始成为被深厚的城墙、深阔的护城河圈围住的小县城。宋元时期,东莞县城规模较小,据明崇祯《东莞县志》载:“邑之旧城,砖砌。东南循到涌为城,即今放生桥壕是也。”宋城的格局至明初方有改观,据康熙《东莞县志》载:“东莞旧城,宋时置,至明洪武十四年,以旧城狭隘,十六年指挥李胜改砌石城,包道家、钵盂二山在内,故址今为南海卫。”
 
  从县正前街到县正路,虽然只是路名有些许改变,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演变过程,记录了沧海桑田,也记录了世事沉浮。1985年,东莞为县级市;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县署便命名为“市政府”。从县署转变为市政府,周边环境也随之改变,尽管世事在变,不过饱含感情的地名却愈加永恒,愈加深入人心。县正路一直保留下来,即使2004年市委市政府搬迁至南城,大院留作部分机关部门的办公场所,县正路依然是名字不变,身份不变,影响不变。无论是政府大院,还是县正路,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份感情的沉淀,无法割裂与县正路一脉相承,也无法忘却曾经在这里的点滴,以及感情的、生命的片段。
 
  县正路拥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基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历史沉淀、文化环境等因素,周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街道。县正路位于万寿路与东正路之间,虽然只有一百多米,不过在城市架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老莞城街道的特征突出,可归纳为商业味、文化味、行政味三种特点,以西正路、市桥路、向阳路、新风路等街道的商业味最浓,以东正路、新芬路等街道的文化味最纯,以县正路、万寿路等街道的行政味最重,各具特色。县正路与万寿路、东正路融合与交集,构筑了老莞城历史文化的高地。东正路有百年名校东莞中学,有历史悠久的东莞宾馆;万寿路分布了不少机关部门办公场所,有著名百年小学——莞城中心小学;县正路作为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拥有不可比拟的地位与影响力。
 
 
  县正路在1955年前是4米麻石路,1956年改铺成水泥路。后来,经“穿衣戴帽”工程后,路宽约10米。全路多为二或三层的旧民宅,特色鲜明、风格多样,民宅修葺得很精致,无论是红瓦片屋顶,还是灰砖石外墙,或者是风化褪色的窗棂,散发出古色古香的味道。沿路一带依然保留了不少历史建筑,横巷梓在县正路中段,至今保留民国时期之格局,当中以横巷梓一巷最为完整。横巷梓11号(现门牌为13号)为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今保存完好。
 
  县正路两边白玉兰树葱郁茂盛,翠盖成荫,花香飘溢。白玉兰树年份已久,苍劲的树躯,屹立在泥土里,伸展的枝干吐出嫩叶,淡淡的花清香在淌流,沁人心扉。岁月匆匆,县正路历经变迁,静静地褪去雍贵与浮华,留下来的,恒久不变的,是白玉兰树的芬芳,是坚守一辈子的邻居,是永不褪色的信念。(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