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该如何推动创新驱动战略?

经济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7-08 08:15   热门评论
  虎门该如何推动创新驱动战略?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康有为的一首《过虎门》,说明了虎门区位优势以及自古以来的地位。
 
  改革开放之初,虎门“虎气”十足,吸引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点燃了珠江三角洲人民致富的希望。但在如今这个全民创新的时代,曾经敢为天下先的虎门并没有走在前面。
 
  日前,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虎门调研时强调,虎门作为全市第一经济大镇,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以更大力度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虎门镇经信局统计显示,虎门有规上工业企业357家,全市最多,但拥有市以上认定的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企业仅有约41家。此外,全镇有5.98万家市场主体,其中只有4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个比例与全市不少镇区都有差距。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虎门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虎门接下来又将如何推动创新驱动战略?
 
  现状
 
  研发投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整体来看,虎门高新技术企业并不凸显,全镇几万家企业中只有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长安、东城等镇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4年全镇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22.9%,授权量占比5.6%,低于全市的24.3%和7.1%的水平。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虎门的创新企业占比不大,研发投入偏少。”虎门镇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虎门镇有R&D投入的企业只有63家,占比不足17.65%。去年全镇GDP416亿元,而企业研发投入(R&D)只有7.4亿元,占1.7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25%。
 
  虎门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说,整体来看,虎门高新技术企业并不凸显,全镇几万家企业中只有4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与长安、东城等镇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创新成果主要靠企业,他们在技术上的改进才有成果,才有带动作用。但这一点虎门还有待提高。”
 
  记者了解到,虎门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虽然位居全市第六,但发明专利占比偏低,2014年全镇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22.9%,授权量占比5.6%,低于全市的24.3%和7.1%的水平。
 
  除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虎门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郑建科告诉记者,为加快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虎门镇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多个机构及企业合作共建虎门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由市镇两级财政和企业等共同投资建设。
 
  “从设计到市场定位,我们中心是一个大设计中心的概念,全方位提升企业设计经营水平,助推企业高水平创新。”郑建科说,这个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经服务了1000多家企业,孵化项目32个。
 
  然而,这样级别的孵化器虎门仅此一家。虎门镇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虎门有四大产业,现在只有服装产业配套了这样的产业孵化器,确有待继续支持建设。
 
  虎门镇经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虎门镇计划到2017年全社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1.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4.4亿元。计划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达到50%以上,目标数量190家,其中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探因
 
  企业主创新意识不足
 
  一些服装企业曾引进过一些高层次人才,进行电商等领域的创新拓展,但最终因为企业的理念陈旧,人才氛围不足,最终还是没有留住他们。“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部分流失,以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等问题,仍是制约虎门镇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近日,虎门镇服装行业明星企业“小犀牛”工厂被供货商“围困”催要相关货款,引起外界对虎门服装产业的猜测与隐忧。多年来,虎门镇以服装兴镇为战略,创造了令当地人骄傲的服装产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当初响当当的品牌逐渐沉寂。
 
  “旧的商业模式与经营思路,怎么能在新形势下还适用呢?”一位服装行业业内人士指出,虎门服装产业还是以“接单”等经营模式为主,产品缺乏创新与差异化的设计,不少企业只是勉强维持生计,服装行业亟需转型升级。
 
  不只是服装行业,虎门镇经信局负责人坦言,虎门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最核心的原因是企业主缺乏创新意识,坚持旧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他说,这些老板也想走新路,但是创新本身是一件具有冒险性的事,需要一定的成本,所以一些目前经营尚可的企业便选择了“原地不动”。该负责人举例说,以“机器换人”为例,一些中小企业只顾得上眼前的订单,不愿意投入资金去执行这样的创新改变。
 
  有企业主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本身的存量就勉强维持,还要投入制造增量,无异于自找麻烦。他们之中流传着一个说法,“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在他们看来,高昂的技术研发投入无异于让不少中小企业脆弱的资金链又加大了负担。
 
  事实上,企业主缺乏创新意识也直接导致了创新人才的缺乏。记者了解到,虎门一些服装企业曾引进过一些高层次人才,进行电商等领域的创新拓展,但最终因为企业的理念陈旧,人才氛围不足,最终还是没有留住他们。虎门镇经信局负责人也承认,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部分流失,以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等问题,仍是制约虎门镇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
 
  方式
 
  “外引内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虎门将通过“外引内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深圳等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登门招商,大力引进、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孵化器产业,打通技术成果、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渠道
 
  为什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这么少?虎门经信部门负责人表示,培育高新企业本身有困难,而且培育完成之后还面临流失的风险,虎门已有几家高新企业选择转移到松山湖落脚。“松山湖有土地指标、有各方面的优惠补助政策,企业有他们的理由。”该负责人说。
 
  位于虎门镇的中国电子东莞产业园是广东省和东莞市两级重点项目,总投资约66亿元,预计年产值超过200亿元。负责园区开发的中国电子东莞产业园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程平说,作为镇区想在某个行业、某个产业得到发展的话,应该给予比较好的优惠条件,创造一定条件来吸引企业。从上下游配套角度来讲,建设不能太零散,要有一定规划。他同时指出,虎门目前规划比较乱,大企业比较少,需要增强资源方面的整体动员能力。
 
  那么,虎门如何去吸引培养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创新平台?虎门镇有关负责人说,虎门将通过“外引内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深圳等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登门招商,大力引进、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孵化器产业,打通技术成果、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的渠道,力争虎门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
 
  该负责人称,在完善、提升虎门服装协同创新中心服务功能的同时,虎门还将搭建东莞市信息传输线缆协同创新平台。计划由虎门镇牵头,虎门信息传输线缆协会为主导,省质监局、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科大、上海电缆所和美国UL等单位共同搭建东莞市信息传输线缆协同创新平台。
 
  此外,虎门还将建设“虎门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器”。利用“虎门服装创意设计孵化器”的创新经验,由经信局牵头,以东莞市衣电园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阿里1688平台、优衣库、顺丰、东华大学等推进信息化与服装服饰业的高度融合,建成“虎门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器”,计划至2017年,虎门镇拥有孵化载体2家,在孵企业接近50家,形成虎门孵化企业集群。
 
  ■延伸阅读
 
  重拾“虎威” 二次创业
 
  改革开放之后的虎门,曾位居全国千强镇榜首,素有“天下第一镇”之称。
 
  近年来,领跑数十年的虎门已显疲态,不仅“天下第一镇”的位置受到了严重挑战,落后全国同类镇的发展速度,甚至出现了与全市增速持平的特殊状况,经济社会的改革创新发展遭遇瓶颈。
 
  那么,如今虎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是否已经成为以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精神“发家致富”的虎门精神的障碍呢?
 
  逐渐失去锐气的“虎门精神”
 
  在外界的印象中,依靠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家底”,虎门电商发展势头不错。不过,虎门一家服装企业主甄先生有点无奈,发展电商最关键的是人才。但与广州、深圳和杭州等城市相比,虎门即便有完善的产业基础,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电商人才的到来。
 
  像甄先生一样,这个问题让很多企业主感到苦恼。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吸引人才的到来不仅是薪酬,更是综合实力、综合魅力的体现。不过,虎门的政策氛围、政策环境,明显不是年轻人为主的电商人才、创客的栖居地。
 
  企业主的这种危机感,也体现在虎门的发展上。去年10月由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等联合主编的《2014中小城市绿皮书》披露,在上榜的10个镇中,虎门镇以排名第8的位置进入十强。这与2005年发布的千强镇排名,虎门位居榜首相比,位置正在不断下滑。
 
  当年虎门占据天下第一镇榜首时,不少今天超越虎门的镇才刚刚起步。以江苏昆山玉山镇为例,这个仅有118平方公里的地方,2000年时GDP才29.1亿元,相当于虎门1997年左右的水平,到2006年时已占据全国千强镇榜首,取代了虎门,到2011年GDP已突破500亿元,大跨步超越了虎门,2014年时占据全国百强镇榜首,排名远超虎门。
 
  与市内的同类镇街相比,虎门的发展后劲也略显不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虎门的GDP增速远远高于东莞的增速,最高达56%,而近两年虎门的增速放缓,去年更是跌到与全市持平。
 
  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说,虎门的发展占了先机,但后续乏力,逐步丧失了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虎门精神”。这两年来,东莞启动的多项创造性改革的试点工作,作为经济总量最大的镇,几乎都是缺席的。
 
  2014年8月通过的《东莞市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试点方案》,全市6个镇街、20个项目进入试点工作,改革后符合条件的项目只需要两个月就可以动工,较改革前节省一半以上的时间。这里,虎门全部缺席。
 
  次月,东莞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外商投资“十证联办”改革,可帮助外商投资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办好营业执照等10大证件,并选取了松山湖高新区、东城区等7个镇街(园区)和一些试点企业进行测试。这里,虎门再次缺席。
 
  经济的数据是当地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而创新改革又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源动力。给外界的印象中,曾位居千强镇榜首的虎门,当年锋芒毕露的“虎威”,正在逐渐丧失锐气。
 
  敢为人先的虎门传统
 
  事实上,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改革开放后掘得“第一桶金”的“洋货街”、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再到政府推动的富民时装城、服交会等平台,均贯穿了“改革创新”的发展主线和内在精神。
 
  1993年春节一过,在2014年因雨中扶起摔倒老人而广为人知的程善道,就从老家上饶来到虎门打工。22年过去了,程善道也从体重不到90斤的小伙子,变成了多家企业的老板,也见证了虎门20多年的崛起历程。
 
  程善道说,来到虎门时,这个地方的服装产业已经成规模。他进了虎门镇口一家港资制衣厂,并换了几家家企业,从杂工、到技术工,再到服装培训和企业老板,总结了虎门改革创新的几个关键点。
 
  虎门服装产业的“星星之火”由当地的渔民点燃,当时的他们趁出海或贩卖海鲜的机会,从香港、深圳等地购买一些布料、服装和鞋袜等时尚服饰,回到虎门摆摊交易。随着地摊摆卖者数量越来越多,虎门逐渐形成了一条“洋货街”,这是虎门服装产业早期的雏形。
 
  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虎门镇已经觉察到服装产业发展壮大的可能性,并通过搭建两个平台,使服装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全国范围内异军突起。
 
  程善道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虎门服装行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当地镇政府的注意,并决定建造一座大型的专业服装市场,将“洋货街”的商户聚集到一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资料显示,1993年11月,筹资7000万元建成的富民时装城开业。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成交额10亿元。而短短3年后,随着虎门服装产业的发展,其销售额呈现了跳跃式发展,1996年年底盘点时,已高达15亿元。
 
  过了三年时间,虎门镇再搭建一个平台,引导服装产业的发展。
 
  虎门镇有关亲历者回忆说,1996年的时候,虎门的领导在大连看到整个城市都在欢庆“服装节”,感到特别吃惊。怎么大连没几个服装厂,服装节竟然办得如此顺理成章?再看北京有服装博览会,宁波也有服装节,虎门有这么多服装厂,却什么动静也没有,简直太吃亏了!
 
  因此,虎门开始了服装交易会的举办历史。而等到第二届的虎门服装交易会,就已有很多企业脱颖而出了。其中,现在已经成为当地服装龙头企业的以纯,就是从第二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走出来的。
 
  等到了2008年,虎门原有发展的路径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开始遭遇转型升级的瓶颈,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和力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不过,虎门踟蹰在十字路口,逐渐丧失了改革创新的锐气。
 
  亟需摆脱的路径依赖
 
  作为东莞经济总量最大的镇,虎门的改革创新发展,一直被寄予厚望。
 
  早在2012年11月,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到虎门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时指出,尽管当年虎门虽然在稳增长、促稳定、惠民生上取得不错成绩,但是虎门的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宏观经济形势,也来自虎门自身,虎门要有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刘继云说,十年前,虎门占据千强镇第一位的原因是,发挥了传统制造业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就算到了今天,虎门服装的领头羊“以纯”,也依然在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制造服装。
 
  在新的常态下,虎门面临“内外困境”,外部需要适应80后、90后的个性化需求,需要适应“互联网+”的定制化新需求,内部则受到人力、环境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才导致了排名下滑的情况。
 
  也有人认为,在个性化、定制化的新时代,虎门已经无法跟上消费者的需求。亮出“时尚虎门”多年后,虎门依然找不到一个体验式购物点,城镇的规划、配套设施也无法跟上。最简单的例子,到虎门买一件衣服,找不到停车位,没有舒适的购物环境,人流自然而然减少了。
 
  当然,这些年虎门也尝试发展新兴业态,特别是结合服装产业,发展电子商务。不过,也有人认为虎门只是在网上销售衣服,把富民时装城的商铺搬到了网上,已经失去了“南派服装”、“时尚虎门”的气派。
 
  刘继云建议说,虎门有不足,但可以跳出虎门来看虎门,这就需要东莞加强区域统筹,盘活周边镇街的产业资源,进行二次创业。接下来,东莞可以整合虎门服装、长安手机和厚街家具等产业,打造东莞时尚产业带,使东莞“靓”起来,镇街“靓”起来。(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