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东莞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目标以来,莞产音乐剧已走过8年,今年更是厚积薄发。12月6日开幕的第四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其间13部展演的音乐剧中有5部“莞产”,其中4部为今年新作,更有2部为儿童音乐剧。
8年间,有质疑有褒奖,但东莞抓住打造“音乐剧之都”这个目标“很二地”干下去。这是东莞又一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写下了大胆而又独特的一笔。
在音乐剧节开幕式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总结出东莞音乐剧发展带来了三大改变:一是改变了东莞城市的形象。它让世人看到东莞这片神奇的热土上,不单有林立的工厂,还有动人的音乐剧,东莞不是“文化沙漠”,而是“国际制造名城”和“国家文化名城”;二是改变了东莞人的形象。如今的东莞人多数都树立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运动),请人出汗不如请人进玉兰剧院”等新观念,养成了“过一个文化周末”的文明健康生活习惯;三是改变了国产音乐剧的形象。作为国内最早提出、迄今为止仍在坚持打造“音乐剧之都”的城市,东莞敢为人先,崇尚实干,海纳百川,8年推出10部音乐剧,有力地支持了国产原创音乐剧多方探索、取得成效,改变了人们对国产音乐剧的印象。
这三大改变,从莞产音乐剧获得国内外多个大奖肯定可以看出,从东莞人的文化生活变化中可以体现,同时“东莞模式”“莞产音乐剧”等得到专家的肯定,也实实在在地展示出改变的方方面面。
改变东莞城市形象
莞产音乐剧成东莞文化名片
一提到东莞,外界想到的是“国际制造名城”、经济强市。但就是这样一个制造业城市,一个曾被人戏称为“文化沙漠”的东莞,敢于在200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目标,这样一个“有几分浪漫”的构想。
东莞为何选择相对较“冷门”的音乐剧作为城市艺术品牌,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东莞音乐剧发展的“见证人”周汉标是其中一名有发言权的人。
周汉标称,东莞有着“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对各种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但在务实之上能否再浪漫一点,而音乐剧这种时尚的舞台艺术形式,既能培育出东莞城市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又能丰富东莞的城市品格。
周汉标还举例说,法国戛纳成为“艺术电影”代名词,东莞不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争艺术门类的“全能冠军”,选择打造“音乐剧之都”是一个理性选择。
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梦想作出的理性选择,经过8年时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文化战线领导干部们的辛勤劳动下,在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艺术家们的默默付出下,东莞人以“很二”的精神坚持发展音乐剧,不争论、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
8年间,东莞创编生产了8部叫座又叫好的音乐剧,包括《蝶》、《爱上邓丽君》、《王牌游戏》、《三毛流浪记》、《钢的琴》、《妈妈再爱我一次》、《王二的长征》和《聂小倩与宁采臣》。再加上第九部莞产音乐剧、首个儿童杂技音乐剧《蔬菜总动员》,以及12月31日首部莞产个人音乐剧《下一个出口,望牛墩》,截至今年年底,共有10部莞产原创音乐剧。目前,东莞已是国内生产原创音乐剧作品最多的城市。
莞产音乐剧除了产量丰富外,质量也是“杠杠的”,多个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多个重要奖项。其中,《蝶》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特别奖”、韩国第二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奖之特别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优秀作品奖;《爱上邓丽君》获得第五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奖项DIMF奖、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特别奖;《三毛流浪记》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钢的琴》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灯光设计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等。
东莞“音乐剧之都”的品牌越擦越亮,现在业内只要提到音乐剧,一定绕不开“莞产音乐剧”和“东莞模式”。“莞产音乐剧”已成为东莞一张时尚亮丽的文化名片,提升了东莞的文化软实力,重塑和优化了东莞城市形象,增强了东莞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向外界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莞——她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是正在兴起的、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文化名城”。
改变东莞人形象
现在流行“过一个文化周末”
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许多外界的人看来,东莞人大多是洗脚上田,一夜暴富为“土豪”,钱包涨了,却缺乏精神大餐。
东莞从2001年提出建设“文化新城”到2011年提升至“文化名城”战略,打造多项文化惠民项目:“文化周末”明年进入第十个年头,“音乐剧节”今年已是第四届,还有“千场演出”等惠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文化大餐实实在在地送到市民身边。
去年刚退休的东莞人徐姨告诉记者,她看到的第一场音乐剧就是《蝶》,当时就被这种震撼的艺术表现所打动,在她心中,《蝶》比国际知名音乐剧《猫》更值得回味,而她也因此爱上音乐剧。
徐姨只是东莞人的一个缩影,现在大多数东莞人都树立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运动),请人出汗不如请人进玉兰剧院”等新观念,养成了“过一个文化周末”的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在玉兰大剧院2005年开业时,也曾遭遇尴尬。曾有观众穿着拖鞋进入,在不适当的时候鼓掌,场内有各种议论的声音等不文明行为。现在,市民观赏艺术的礼仪已得到提升。只有“观”与“演”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让台上艺术家心无旁骛地表演,台下的观众才能得到无与伦比的精神滋润。
文化的力量从来不是一朝一夕或惊天动地的表现,而是深入到生活中的潜移默化。
改变国产音乐剧
音乐剧“东莞模式”获业界肯定
8年过去了,东莞音乐剧的发展顶住了非议、克服了挫折,从无到有一步步探索发展,借鉴让东莞经济腾飞的“三来一补”模式,东莞音乐剧的发展也探索形成了“五合一产销模式”:政府扶持、指标监管、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营销。这种音乐剧制作的“东莞模式”,已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东莞现在拥有塘厦、东城、樟木头三个中国音乐剧基地,并吸引了三宝、李盾、影子等一大批优秀音乐剧创作人和团队选择落户东莞,为莞产音乐剧的创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音乐剧的梦想上,东莞并未止步于合成和颁奖,还有自己的原创,从《爱上邓丽君》开始就完全是“东莞制造”。同时,在音乐剧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大胆创新,从最初的《蝶》,到现在的《聂小倩与宁采臣》,这样带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标签的作品相继亮相,也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一个大胆尝试。除了成人文化艺术发展,为了培养儿童的兴趣、满足儿童市场的需求,东莞去年还创作了第一部儿童音乐剧《小鬼当家》。在本届音乐剧节中,更有2部新的儿童音乐《蔬菜总动员》和《海的女儿》将与孩子们见面。
在前日举行的“中国音乐剧运作的东莞模式”研讨会上,包括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等来自全国的音乐剧专家聚首一堂,对东莞音乐剧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鼓励和充分肯定。
东莞打造“音乐剧之都”经过了8年探索,也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绩。对于东莞音乐剧的发展,“莞产音乐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优化音乐剧运作的“东莞模式”。在未来的发展路上,面对非议和困扰,我们将“不争论”,只管“很二地”干下去。(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