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造岭南特色要素交易平台

经济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4-09-02 16:09   热门评论

  广东打造岭南特色要素交易平台

  从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到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创设,再到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的“萌发”——短短两年时间里,广东省要素平台市场百花齐放。但与京沪等地相比较,广东要素市场依然缺乏航母级平台,区域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更为落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金融市场化改革全面提速。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广东在今年6月份出台了《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未来广东要加强区域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交易机制,创新股权、债权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产品,打造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和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综合平台。

  如今,已拥有了包括股权交易、产权交易、碳交易三大区域交易平台的广东,又该如何在补齐“短板”的同时,优化整合资源,真正实现规模的叠加效应呢?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广东省内数家要素交易平台,一探究竟。

  南方日报记者 陈若然 郭家轩

  ■金改建言:要打破要素市场的条块分割

  一方面要“补足”金融要素平台建设的“短板”,另一方面又要优化整合资源“化零为整”,广东要素平台建设如何才能避免“多散小”格局?这值得广东思考。

  有业内人士曾直言,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便具有明显的依靠行政推动、区域性发展的特点,存在市场分割、相互封闭等缺陷。

  而且,当前市场存在市场开放与行政干预的矛盾。广州交易所集团董事长李正希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从行业发展的前景着眼,政府应回归监管本位,避免过度干预,更不应设置行政壁垒。

  “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自然会淘汰掉一些没有能力的‘小舢板’,形成有规模的航空母舰级平台,而‘航母’无疑在规则、监管体系、集聚和辐射力上将更具优势和影响力。”李正希表示,政府要从“造平台”向“用平台”转变,对广东来说,打破要素市场的条块分割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在中山大学金融系教授陆军看来,政府还要下意识地引导要素平台建设,找到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的结合点,学习一些成功平台的经验;而且需要引导每家平台做好定位,做有自身特色的业务。王燕鸣认为,广东在大宗期货交易、人民币结算、粤港投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考虑做出地方特色。

  同时,中山大学金融系教授王燕鸣也表示,广东要素市场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在上海、北京建立要素交易市场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的阶段。广东起步较晚,但对要素市场的需求却非常强烈,刚开始阶段,政府可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培养一批要素平台,使其形成影响力,增进广东要素市场的活跃度。

  ■金改故事:培育碳交易市场 撬动产业转型

  在这批新设立的交易平台中,2012年9月挂牌成立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碳交所”),称得上是“一鸣惊人”。

  成立一年后,碳交所在2013年12月成功组织了广东碳排放权配额首次有偿发放,为广东成功“夺下”了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多项第一。作为全国第一家以碳排放权命名的交易机构,交易运作至今不满一年,广州碳交所交易量已达到全国七个碳交所总交易量的60%以上。得益于此,按市场规模计算,目前广东省碳市场已是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

  带着对碳交所“年少成名”的种种好奇,记者一行踏入了交易所所在的海珠区新港西路联合交易园区。园区内,一座座由旧工业厂房改造的崭新办公大楼林立,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穿梭其间,一派生机勃勃。

  在简洁、环保的会议室内,广州碳交所总裁靳国良,向记者讲述了碳交所成长过程中的“开心”与“烦恼”。

  “其实,碳交所的试点工作在2011年就已经起步了,当时国家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7个地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靳国良说,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也是碳排放需求较大的省份,因此,最早在广东设立的碳排放权交易所也得到了较大配额,而改革传统和相对较高的金融服务水平也为碳排放权交易在前期推广打好了“底子”。

  与此同时,在初期碳交易的制度设计上,碳交所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靳国良告诉记者,配额有偿发放与免费发放相结合的模式是广东的首创,企业需要支付3%的价格获得配额,而不像其他地区只是免费发放。

  “这也是出于市场培育的考虑,通过有价支付的形式,企业对于碳排放权的有价交易概念能够逐渐生根,也有利于未来市场交易的活跃和更多企业的参与。”在靳国良看来,做好市场培育和引导是基础工作,“交易所正在准备通过增进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来提升企业在碳排放权方面的交易意愿”。

  靳国良认为,除了培育碳交易市场,一个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实现,还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形成一个开放的、不受行政条块约束的市场。下一步,广州碳交所将在发挥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加快探索,以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带动广东低碳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建设“低碳、智慧、幸福”广州提供支撑与动力。

  “青创板”破壳 助青年创业融资

  今年5月份,作为三大要素平台之一的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创新推出了全国首个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服务平台——“青创板”。

  按照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黄成的设想,通过这一平台,优秀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创新项目,不仅可以接受到专业的融资、挂牌辅导,同时还能实现与广泛社会资本的无缝对接。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三届金交会期间,“艾晨斯咖啡”、“锐途自行车”、“绿稻人”及“九尾信息”等“青创板”挂牌项目和挂牌企业就率先在中心展区“小试牛刀”,进行了项目路演。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接近40个项目通过“青创板”与投资公司达成正式协议,融资金额高达5516.5万。

  “创新是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作为股权交易中心,设立‘青创板’是希望能够在最基本的投融资对接层面上,为新生项目提供培育和辅导的‘温床’。”黄成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近年来广东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创业项目“井喷”也给“青创板”创造了更广泛的现实需求。

  与此同时,结合广东中小企业多、科技类企业集中的特点,股权中心还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知识产权入股为主的转让、许可等交易业务。这一板块已在去年6月正式上线。

  无论是“青创板”、知识产权交易板,还是此前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创新推出的“股融通”系列融资产品,作为广东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一直将其自身定位为“企业成长的摇篮”。

  近期,股权交易中心的股东单位还发起设立了一家以服务挂牌企业为主的小贷公司。“为了满足挂牌企业期限短,金额小,要求快,融资次数多的需求,我们把小贷公司引到了家门口,专门为挂牌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黄成兴奋地告诉记者,受到股交中心认可的挂牌企业能得到小贷公司的优先服务与专有额度和利率支持;对小贷公司而言,对挂牌企业在资质信用审核方面也更为简便,从而为挂牌企业提供相对便宜的资金成本。

  “化零为整” 广东要建大平台

  除了三大要素平台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广东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粤国际”)也即将在9月上线。

  “尽管广东省现在已有22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但产品都相对单一,而且没有真正的‘走出去’。”粤国际总经理杨小飞表示,粤国际希望更加开放、国际化,打造专业规范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据了解,粤国际初期已选了5家企业挂牌交易。尽管才刚开始尝试,但广东地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很大,粤国际也期冀在探索出好的产品和交易方式之后,能把广东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流通的大宗商品交易品种全部纳入,为今后大宗商品市场与国际对接铺路。

  事实上,从碳排放权市场的初具规模,到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的“破壳而出”,再到粤国际的“宏伟蓝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广东省要素平台已可谓种类齐全。然而从实际发展来看,这些要素交易平台的实力仍有待提升。

  中山大学金融系教授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经济体量的增长,实体经济对资本市场的需求越发强烈,各种交易平台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而政府层面推动要素平台建设的意愿也相当积极。但需要警惕的是,平台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可能造成资源分散,最终导致每家平台参与度和活跃度、交易规模都受到限制。而且,由于没有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有效的监管,部分交易平台并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以省内产权交易平台为例。过去近20年,广东产权市场一直深受交易机构“多、散、小”的困扰。在2011年国务院下发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38号文”之前,全省有各类交易场所近170家,可谓鱼龙混杂。作为省级平台,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2012年也才仅完成各类产权交易163宗,交易金额只有120亿元。

  尽管随着我省要素交易平台整合思路的逐步清晰,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也正在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手段整合地市交易所资源。但在中山大学金融系教授王燕鸣看来,广东省当前成规模的交易平台事实上并不多,即使是广州贵金属交易平台等稍具规模化的平台也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很多平台只是企业来挂挂牌,实际交易并不多,即使平台再多也并不能帮助企业真正解决融资难题。

  ■金改聚焦:打造岭南特色要素交易平台

  《意见》指出,加强区域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推动以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为重点的各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交易机制,创新股权、债权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产品,打造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及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综合平台。

  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广东还有不少路要走。尽管目前经济体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在金融体系构建上,却一直缺乏与自身经济规模相匹配的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金融业结构比例失衡,缺少金融要素的交易平台。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刘文通此前也提出,广东深化金融改革,关键是通过“补短板”和“扩开放”两条腿来走路;在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方面,既争取建立期货交易所等全国性交易市场平台,又培育区域性股权、产权、金融资产等要素市场。

  例如,在广东省贵金属交易中心总经理张炯看来,作为广东省国资委出资控股的唯一一家省级贵金属交易平台,广东省贵金属交易中心的设立,正是弥补了广东在金融要素交易平台上的空缺,有效地补全了这一“短板”。贵金属交易中心结合广东的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创新开展贵金属现货电子交易业务,并致力打造联接粤港澳的跨境人民币贵金属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在“扩开放”的战略思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今年4月,由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发起设立的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式获批成立。据了解,该中心首期上线的产品为小贷资产收益权、信托收益权、应收账款受益权和商业汇票受益权。该中心负责人表示,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设立运营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推进广东省金融改革创新和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截止目前,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已有挂牌金融资产交易项目共计73个,挂牌资产金额达700亿元。

  报道小结

  扬帆起航金改进行时 热盼广东再作弄潮儿

  自6月20日刊发首篇报道至今日第八篇收官,南方日报《金改进行时》系列报道时间跨度近两个月,以广东省各地市、区县,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为样本,聚焦去年以来广东在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民生金融和农村金融五大金融领域中的创新突破,深入挖掘和总结了广东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以期为广东金融强省建设和广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制高点建言献策。

  自第一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话题开始,两个多月来,南方日报记者先后奔赴香港、广州、增城、佛山、韶关、东莞、云浮、江门等地展开实地调研。这种一线实地的反馈不仅增添报道视角,更加深了记者对于广东金融改革宏大诗篇的具象感触。

  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上,从粤企出海,期待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开展,到不断扩大境外订单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再到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蓬勃发展,广东正在积极尝试开展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以及计价结算、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的业务创新,并大力推动金融机构为企业和项目量身定做资金结算、贸易融资、保值避险等人民币金融产品。

  2014年是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三大抓手工程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产业金融的发展正越来越成为广东当前各项建设推进的重要一环。通过成立全国首个由省级平台与金融央企合作设立的股权基金,广东巧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四两拨千斤,吸引近千亿元的资金活水注入到了粤东西北地区建设之中,再次成功为粤东西北多个项目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

  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系列报道前后聚焦了三大金改“亮点”:政银“联手”不应简单停留在政策资金扶持层面,而是需要依靠利率市场化冲击下的银行自发转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联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探路,盘活了海量“沉睡”的存量金融,各路民间金融企业纷纷通过设立P2P,以搭建民间资本的供需通道;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的引入,亦为小微企业增信融资注入了市场化的关键力量。

  与此同时,农村金融、草根金融服务创新以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及担保机制的升级为着力点,如增城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小额资金为当地农村经济面貌带来的大转变;云浮的乡贤基金以及外部评级也为农户贷款提供的担保和保障……金融与“三农”的互惠互利,展现了广东普惠金融精髓与变革。

  今年,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广东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9%以上,建成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成粤港澳紧密联系、在亚太地区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区域,建成与广东省经济地位相适应的金融强省。

  毫无疑问,现代经济的竞争,能否抢占金融高地是关键中的关键。如今,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金融改革创新浪潮,正成为金融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敢为人先的广东人将再度成为弄潮儿。(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13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备案号: 粤ICP备13054447号
法律顾问:李小军律师 电话:13326865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