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梨川大桥将助力高埗快速融入主城区
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兴建的高埗大桥诞生于1981年,1984年建成通车。它首创“集资建桥,收费还贷”模式,并提出响彻全国的“想致富,先修路”口号。
东莞水乡小镇高埗缔造了辉煌的历史,让外界刮目相看。
高埗镇与东莞主城区仅一江之隔,十多年来高埗一直希望融入城区,随着东江梨川大桥的建设从规划蓝图到雏形初显,梦想即将实现。
全国首创
“集资建桥”模式影响全国
在高埗连接万江的东江支流上,两座拱桥横跨江面,气势恢宏。一座为斜拉钢索式的新高埗大桥,成为高埗镇通往市区的大动脉,另一座则是享誉全国的旧高埗大桥,岁月的流逝,让桥增添了沧桑,渐渐褪去了光环,一面文物保护碑诉说着桥的过去。
旧高埗大桥是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兴建的大桥,首创了“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也为国家制定路桥政策提供借鉴经验。
为何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兴建的大桥诞生在高埗镇?当时的东莞,从1980年至1985年开始了第一波的修路潮,每年由政府安排,全县建设40至50公里的水泥路。高埗镇三面是江水环绕,距离当时的东莞县城只有7公里,但由于东江环高埗南北而流,高埗是一个孤岛,下游的大王洲也还没有桥,如果去县城,要绕道28公里,还要过两个渡口,车辆往返一趟得花两三个小时。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无粮不稳,无工不富路,通财通。要引进企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修建高埗大桥的事情很快被定下来。
1980年底,高埗大桥规划设计图出世,初步估计建桥需要150万元。东莞县政府支持35万,省交通部门支持了15万,向信用社贷款60万,还差40万。最后实在没办法,高埗公社党委就决定向村民筹款:“凡是喝过高埗水的,男女老少每人10块钱。”在当时,10元大约能买到167斤的稻谷。
时任东莞交通局副局长的卢锐平介绍,不到2万人的高埗,靠一人10元,有钱的就多出几十块,集够了20万。为了精打细算,建桥指挥部还倡议,16岁以上的高埗人,不分男女老少,希望都要主动到工地义务劳动3天。每人劳动一天工钱算10元,照当时8000名劳动力来算,就节约了24万元。
1981年高埗大桥开工建设,历经三年建设,于1984年建成通车。通车当年,高埗工农业总收入3509万元,首次突破3000万,工农业产值比重则从1983年的大约6:4转变为7:3,仅一年之变是何其之大。《东莞公路志》记载,高埗大桥建成后,每天可收过桥费300—500元。从1984年4月开始收费,直至1996年停止,开创全国第一座地方公路桥征收过桥费以桥养桥的经验。
当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评,赞扬高埗大桥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的新模式。从此这种模式影响全国。
旧高埗大桥建成通车后,高埗人很快尝到了甜头,各方也纷纷对此表示肯定。《中国交通报》1984年11月21日曾报道:高埗桥建成通车后,仅运费、渡费一项预计每年可节约50万元。高埗每天可运十卡车新鲜蔬菜到深圳特区,收入相当可观。交通条件改善后,外商纷纷来高埗区洽谈生意,投资建厂。因此,群众称高埗大桥是“致富桥”“幸福桥”。
在其之后,石龙南桥、万江大桥、石碣大桥等也用同样的集资方式相继建成。这一模式不仅在周边镇街显现,甚至随之扩至全国。
1984年,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潘奇等领导来到东莞调研,有关负责人在汇报工作时,首次提出了“想致富,先修桥”的口号,这里的“桥”指的正是高埗大桥,继而演变为“想致富,先修路”。后来潘奇把这个口号带回中央,这个经典的口号便从此响彻全国。同年,“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正式出台。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东莞市政府顾问林江教授说:“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体现了高埗人的发展眼光和市场经济意识,承载着东莞人的创新和实干精神。这一模式比1990年初佛山市通过收费还贷建设广佛高速公路的模式还要早10年。
林江表示,由于土地、交通等众多因素影响,高埗镇后来的发展未能打开困局。发展滞后可能不完全是路桥的制约,没有跟随东莞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
新建大桥 高埗融入市区将成现实
1996年,旧高埗大桥停止使用。其实并不是因为高埗大桥太窄无法满足交通要求,而是因为大桥连接万江的一边,需要修建一条沿江公路,直接可以到万江区中心,但对岸不能提供土地修路,因此只能迁移到东边修建新桥,连接万高路去市区。
新高埗大桥接过了接力棒,为高埗发展,为群众便捷出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新高埗大桥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车流量激增,桥面负荷过重等,需要不定时进行保养修复,并设立了限高栏,安装了减速带等。
新高埗大桥是进入市区的单一渠道,需要拓展新的交通路径。另外,虽然大王洲桥临近高埗,作为高埗进入市区的另一途径,不过这两座桥并没有让高埗从真正意义上融入主城区。东江梨川大桥千呼万唤始出来,将助力高埗镇快速融入主城区。
旧高埗大桥在2002年成为高埗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为东莞城市形象展示基地,并成为“改革开放30年感动广东事件”之一。
目前,东江梨川大桥工程正在建设中,高埗联接主城区的梦想将进一步变成现实。
东江梨川大桥起点为高埗镇莞潢路,向南依次跨越沿江大道、中堂水道、大王洲岛、东莞水道、东江大道,终点顺接红川路及东江大道,路线全长2.294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0亿元。建设东江梨川大桥,大大缩短高埗与市区的距离,同时对促进高埗镇融入东莞主城区,整合镇区资源,完善东莞市路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张先生是一名企业高管,企业位于冼沙工业区,靠近东江梨川大桥的延长线,而房子购置在莞城。平日,张先生驾车经过花园新村,从樟村转入大王洲大桥,再转入高龙路,全程大约需要30分钟。张先生非常期待大桥早些开通。他说:“桥开通了,从运河路进入红川路,直接上桥,不到十分钟就到达公司了。”
待大桥建成通车后,一江之隔的高埗到莞城、东城,将不必绕道万江走高埗大桥,也不必绕道石碣走大王洲桥,可节省15—20分钟车程,这将方便非常多的上班一族。
随着大桥临近建成使用,不少市民主动选择融入高埗。冯经理在东城一家居广场上班,他两年前在高埗买了房。冯经理说:“现在走大王洲桥很方便,以后走东江梨川大桥更快捷了。高埗的房价比城区便宜不少,居住环境很不错,同样的购房花费,在城区住小房子,在高埗住得宽敞舒适。”不少市民看准大桥建设的契机,计划在高埗置业。
待东江梨川大桥通车后,高埗将成为距离主城区最近的镇,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甚至比市区边缘地带更近,加上水乡特色经济区的政策利好,高埗以打造“北部江滨新城”为目标,投入巨资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及硬件配套,高埗镇的房地产发展被外界看好。
无论是现实还是远景,路桥建设在高埗镇未来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东江梨川大桥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高埗镇融入主城区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融入战略
将带动高埗跨越式发展
2013年,市委书记徐建华到高埗镇调研,要求高埗紧紧抓住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机遇,做好“融入”“创新”“提质”“整合”这几篇文章,进一步探索如何融入市区、融入水乡大格局,融入穗深惠一小时经济圈,既接受辐射,又主动对接。
“融入”战略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年初,高埗镇布局的20项重点项目,目前正在有序地推进中。
记者注意到,这20项重点项目作为高埗镇的中心工作,支撑着当地产业转型升级,覆盖了产业升级、城市提升、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时囊括了水果批发市场项目、光大·江与城房地产、新世纪颐龙湾房地产项目、富华宏大厂区“三旧”改造项目、大益茶文化创意中心项目等现代服务业,高埗镇融入主城区,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初显成效。
为做好融入主城区的充分准备,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铺垫基础,高埗镇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硬件配套,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20项重点项目包括环城路油气站建设工程、环城路与莞潢路立交连接工程、颐龙路西段升级改造工程、莞潢南路提升工程、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
为了迎接大桥带来的发展机遇,高埗镇率先启动了融入市区的一系列工作。今年,高埗镇围绕落实“五位一体”,打造“东莞北部滨江新城”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城四横四纵四区”的城市发展蓝图。其中,“一城”即新城市中心,“四横”指的是颐龙路、高龙路、中心路和三塘路,“四纵”即振兴路、高埗大道、莞潢路和北王路,“四区”则是东部物流区、南部休闲区、西部商业区和北部工业区。
中心涌片区作为高埗镇融入主城区,是加快对接水乡特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高埗镇是东莞市统筹水乡片发展工作的五大协调区之一,中心涌片区作为水乡特色经济区十大示范片区之一,定位为集滨水休闲、农业观光、水乡风情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廊道。片区规划面积为527公顷,总投资额近20亿元,项目正在有序地推进中。
林江表示,中心涌片区是高埗经济发展的亮点,关键是要让外界对高埗发展此片区有足够的强的信心,包括资金的来源,融资的方式,运行模式等。几个水乡片区的镇街都提出类似的构想,要发展滨水休闲、农业观光、水乡风情体验的相关产业,高埗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上述产业的聚合发展?东江梨川大桥只是高埗镇发展的其中一个条件,而并非充分条件。高埗如果能够吸引数个财团到当地投资几个有影响力的项目,则是一个让外界建立对高埗镇后续发展信心的一种有效的做法。
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李秋阳教授表示,像中心涌片区等水乡片区周边发展了不少工业,也有不少民居,如果要打造成环境好的休闲观光地方,难度会比较大,尤其是周边环境破坏了。水乡片区都在做生态园、度假村,但是投资大,难度也大,人们对生态、空气、水质的要求也很高。现在交通不成问题,问题是环境能否达到要求,对于高埗而言,关键是提升整个大环境。
■观点
大力发展服务业 主动融入主城区
记者:高埗镇如何抓住东江梨川大桥建设契机,做好融入主城区的文章,包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升级及商贸业发展等?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东莞市政府顾问林江:路桥建设是高埗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高埗其他配套措施跟不上、营商环境难以改善的话,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也有可能让高埗的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流失。因此,大桥的建设对于高埗镇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高埗要实现转型升级,需将产业做出特色,挖掘经济亮点。
东莞市委党委教授、经济研究室主任李秋阳:高埗可以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尤其加大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的比例,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餐饮等行业。在城市建设上,高埗需要借力融入的契机,参照主城区的发展布局,做出更长远科学的规划建设。
东莞理工学院珠三角企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莫安达教授:不但高埗要融入主城区,而且主城区也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这是相辅相成的。从产业上,城区主推现代服务业,高埗可以跟着城区的脉络,同样做现代服务业,不过要有别于主城区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一种补充与延伸。(记者 何建文)(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