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松语林间"科普场景,发现这里正以沉浸式自然教育模式重塑青少年认知方式。作为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基地,该机构通过构建"1+N"科普矩阵、开发场景化课程体系、组织规模化公益活动,成功打通城市与自然的对话通道。
在占地千平米的"松湖自然屋",记者看到三层立体化生态空间别具匠心。一楼生物栖息地模拟区运用声光电技术复原热带雨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地下室入侵生物展区通过标本对比直观呈现生态威胁,户外花园则配置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记录植物生长数据。这种虚实结合的展示方式,使100余种活体动植物、50件珍稀标本成为鲜活的科普教材。
"我们的课程设计强调五感联动。"自然教育导师张媛媛演示着昆虫观察课,孩子们正通过放大镜观察竹节虫的保护色,用温度计测量土壤酸碱度,用显微镜观察昆虫复眼结构。这种基于PBL(项目制学习)的教学模式,已开发出自然观察、生态实验、文创制作等三大类百余门课程。特别研发的"昆虫旅馆建造""水质净化实验"等项目,使抽象的生态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任务。
在"松语林间虫宠世界",鬃狮蜥的冷血特征、蓝舌石龙子的食性特点、彩虹锹甲的繁殖习性,都成为鲜活的教学案例。最受欢迎的是历时三个月的蝴蝶生态箱项目,孩子们全程参与卵的孵化、幼虫蜕皮、蛹的羽化等全过程。"亲眼见证完全变态发育真是震撼!"五年级学生陈宇航在观察日记中写道。
据统计,自2022年启动常态化科普以来,该院年均开展主题活动300余场,其中既有针对青少年的"湿地探秘""森林夜观",也有面向产业工人的"生态种植技术培训",更有专为社区居民设计的"阳台生态营造"课程。特别研发的"移动科普驿站",已走进全市37个社区开展流动展览。
"自然教育不应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院长李志强展示着最新开发的AR生态图鉴,通过手机扫描标本即可获取物种分布、保护等级等数据。这种数字化赋能的自然教育模式,使得科普资源利用率提升65%。目前,该机构正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研发环保新材料,计划明年推出"碳足迹追踪"系列课程。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