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东莞城市学院谢慧英教师团队凭借《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项目,一举夺得哲学社会科学类特等奖,成为本届赛事该类别唯一登顶的民办高校团队。该竞赛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主办,权威性备受认可。
项目团队以167项东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为样本,通过密集的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首次系统绘制东莞非遗外宣翻译全景图。研究直击三大核心痛点:语言准确性缺失、文化内涵传递失真、国际传播效能低下。目前成果已转化为省级“攀登计划”项目、多篇学术论文及系列子课题,并屡获省级以上奖项,为讲好莞邑故事、提升大湾区国际传播声量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
“选择攻坚,只因缺口触目惊心。”项目负责人、东莞城市学院公外教研室专职教师谢慧英(联系方式:根据原文需要补充)坦言,长期观察大湾区语言生态后,团队发现非遗外宣翻译存在严重短板。这一领域关乎文化根脉的全球传播,是东莞向世界展示多元魅力、锻造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桥梁。“研究薄弱处,正是我们发力点。既为城市文化尽一份力,也为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实战平台。”
攻坚之路布满荆棘。谢慧英直言:“数据收集堪称‘拓荒’——相关研究资料几近空白,大量非遗项目缺乏基础英文材料,信息零散如沙。”团队不得不依靠海量的一线走访、问卷和电访,硬生生从无到有构建起研究数据库。这些珍贵成果已反馈至相关部门,部分建议更被文化场馆直接采纳。
师生情谊在并肩作战中淬炼升华。“老师像‘哆啦A梦’,总在崩溃时变出新思路!”21级英语1班李思怡难忘备赛点滴:从初次涉外调研的紧张失语,到老师手把手传授沟通技巧;从深夜改方案的焦虑,到周末反复模拟路演的坚持。22级英语4班万嘉欣则感慨:“那些暖心的叮嘱与扶持,让年轻枝桠在TPS沃土中愈发坚韧。遇见恩师,是偶然更是必然。”
赛事落幕,探索未止。对谢慧英师生团队而言,特等奖并非终点,而是深耕非遗传播、助力中华文化扬帆世界的崭新起点。当更多学子在“挑战杯”沃土播下创新的种子,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故事,正等待破土而出。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